第20章 讓他人心悅誠服的心理策略(2)(1 / 3)

這個實驗說明,語言的條理性與人們將信息單元組合成信息塊的能力有關。不同的人由於知識經驗不同,對同一材料組成的信息塊的歸結、定位也可能不同。比如,以“產品項目管理”為例,剛識字的小學生認為它是6個信息塊,每個字是一個信息塊;一般成人往往將它看作兩個信息塊——“產品項目”和“管理”;從事管理等相關職業的人則認為它僅僅是一個信息塊——專有名詞“產品項目管理”。

在此基礎上,著名心理學家米勒又做了一個關於信息塊廣度的實驗:

從1~9中隨機抽出7個數字,比如“2、7、8、3、6、5、9”,報給被試者聽。然後,要求他們進行複述。結果,幾乎所有的被試者都可以準確無誤地把這7個數字複述出來。

接下來,米勒增加了數字的個數,卻發現,被試者能複述的僅僅隻是前麵7個數字,而後麵的他們都不記得。

通過一係列實驗的驗證,1956年,米勒正式提出了“7±2法則”。米勒認為:大腦在短期記憶中對“信息塊”的接納範圍是5~9個,而大多數人的上限是7。

“7±2”法則是對人類能力的客觀總結。那麼,我們在與人進行語言交流的時候,要盡力將信息塊的數目控製在7±2的範圍內。如果想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傳遞給對方很多信息,並且要確保其信息傳遞有效,我們就需要對自己的語言做如下調整:

(1)使信息塊包含的信息最大化。將盡可能多的信息用盡可能少的信息塊表達出來,能把信息塊的數目控製在“7±2”的有效範圍之內。

(2)將最重要的信息塊放在最前麵。人對最前麵的信息塊往往具有最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們要將重要的放在前麵說。

(3)控製好信息塊的個數。在社交場合中存在很多幹擾因素,比如噪聲、雜事等,使對方的注意力不夠集中,會導致隻有兩三個信息塊能夠被他們記住。

我們掌握了這些技巧,說話就應該比較有條理了。但是,現實和理論往往是有差距的,而消除這個差距的唯一途徑就是訓練自己。

不要說病句。即使是麵對麵地說話而非書麵表達,病句也會影響對方對信息的接收效率,而且還會給對方留下不自信、沒有文化素養的不良印象。

說話要有要點、有重心。有的人喜歡與人寒暄或者東拉西扯,結果到交談結束的時候也沒有把關鍵的事情說清楚,這就是無效的語言交流。

要三思而後說。缺少理性的思考會影響語言的條理和邏輯,因此,開口前要稍微想一想。

要把握非語言因素。聲線要沉穩,語速要適中,肢體語言要適度,太多了會分散對方的注意力。

要多聽名人演講。這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的說話條理。

條理性的語言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是我們與人進行交流的有效工具。

5.用斷定性的語言來說服對方

論起說服他人的本事,這方麵的佼佼者非雄辯家們莫屬了。不過雄辯家有許多不同的類型,其中,以政治家為代表的“自信類型”是最具典型意義的。他們說話時總是表現出一副無比自信、篤定的樣子,仿佛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他們所不能控製的事情。

其實許多人都知道,真理隻有一個,而雄辯家門所說的未必就是真理。然而,當他們在眾人麵前滿懷自信侃侃而談的時候,人們總是容易被他們那種無比確定的樣子所征服,願意去相信他們說的就是真理。那麼,為什麼他們總是能讓人相信他們所傳遞的信息就是真實的、甚至是不容置疑的呢?為什麼他們就能夠讓人心悅誠服呢?

如果你留意一下他們的語言就會發現,他們高頻率地使用了諸如“絕對”、“肯定”、“百分之百”、“全”、“總”、“都”之類的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的、立場非常鮮明的斷言。他們在說服他人時,總說:“我一定會把我說過的事情都付諸實踐的。”“我絕對值得你們信賴!”“我向上帝起誓……”等斷定性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