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讓他人心悅誠服的心理策略(1)(3 / 3)

最後我說:“凱琳,你覺得不知所措吧?”問題找到了,萬歲!凱琳覺得有人了解她了。在麵對這些挑戰時,她覺得手足無措,所以對家人頗多怨言,因為她渴望家人的關注。其實,她真正想說的是:“拜托誰來聽我說說話吧!”

因此我告訴她:“所以當我要求你尊重我們時,你覺得又多了一件事。”

“就是嘛!”她說,“又多了一件事!我連眼前的事都應接不暇了。”

我把妻子拉來,三人坐下來討論,設法讓凱琳簡化自己的生活。最後她決定不去上鋼琴課,也不教鋼琴了。接下來的幾星期,凱琳像是換了個人似的。

回顧過去,我想,凱琳的自信來自我們樂於花時間坐下來了解她,而不是對她說:“好吧,這種行為不可饒恕,不準你出門!”

在這個例子中,凱琳與父母的爭執隻是一種表象,她用行為掩蓋了心中的憂懼,父母若隻針對她的行為回應,便永遠無法明白她的煩惱。可是,凱琳的父親放下批評的手段,真心地揣摩其心中所想,當凱琳感受到父親的意願,便開始安心坦陳自己的心事。一旦理清問題,凱琳也能感受到別人的了解,於是,她便會希望獲得父母的引導與指示。

在說服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原則:

(1)你要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同時也知道他人的要求,在你和對方的需要之間能找到平衡。

(2)如果你不知道你想要什麼結果,而對方清楚自己想要的最終結果,你將被對方所影響。

(3)在說服別人的時候,切忌融入自己的情緒。在任何場合下的發怒、過於激動、過於高興和傷感,都會削弱你的力量。

(4)說服是鼓動而不是操縱,說服是影響,影響是一個優美的過程,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藝術家那樣去理解別人,你會有意外的收獲。

總之,溝通時要讓對方覺得自己被接受、被了解,讓人覺得你將心比心,善解人意。這就要求你去深入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觀察體會,細心揣摩,並采取適當的行動來滿足對方的需要,建立信任感,從而使溝通更有成果、更有效率。

4.采用7±2法則來說服對方

在西方,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謎語,內容是:它不是蜜,可是比蜜還要甜;它不是毒藥,可比毒藥還要毒;它不是花,可是比花還要美;它不是劍,可是比劍還要鋒利。這是什麼呢?答案是語言。

語言是人與人進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對人際關係的好壞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生活中,會說話、嘴巴甜的人總是很受歡迎;說話沒有條理、不分主次、不看對象的人,總讓人反感或者印象不深。而對語言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有條理,說話有條理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A、B兩位應聘者,A自我介紹說:“您好,我是××學校××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很高興認識您!”B說:“您好,我叫××,我的專業是××,我是從××學校畢業,學曆是本科。很高興認識您!”

人們能夠記住並能夠對其產生良好印象的一般是A。因為A的語言表述條理清晰,主次分明,讓人很容易記住他想要表達的信息。相反,人們對B的印象通常是“不知所謂”,然後很快將這個人忘得一幹二淨。這就是語言條理性不同而產生的差別。

由此可見,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一定要盡可能地使自己的語言有條理。

1961年,心理學家默克多做了一個關於語言條理性的實驗:

他準備了3組試聽材料:第一組是普通的、隨機選取的3個英文字母,如PTK;第二組是由3個英文字母組成的單詞,如HAT(帽子);第三組是3個英文單詞,如EAR(耳朵)-MAN(男人)-BED(床)。接著,他將這3組資料分別放給試聽人員聽。最後測試試聽人員對它們的記憶情況。

結果發現:試聽人員對第二組的記憶情況是最好的;而對第一組和第三組都相對要差很多。觀察3組材料的區別,測試者發現,第二組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完整的信息塊,而第一組和第三組則是3個信息塊(信息塊是指我們不熟悉的、較小的信息單元按照某種固有聯係組合起來的、我們熟悉的、具有意義的較大的信息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