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他讓大學生們以組為單位在一起生活。
一段時間後,他對大學生們的人際關係情況進行考察。
結果,特征相似的學生之間大多能彼此接受和彼此喜歡,進而建立起友誼;而特征不同的學生之間,盡管大家朝夕相處,卻仍然比較疏遠,他們很難相互喜歡,更不容易建立友誼。
心理學家拜恩也做過這類的實驗:
他按學生們態度的異同來搭配學生,然後讓他們出去進行一次半小時的約會。等他們約會結束後,考察他們相互喜歡的程度。結果仍然顯示,相似性的確與喜歡程度呈正比。
大量研究都證實,價值體係、社會身份、社會背景和文化程度等的相似性都能影響個人對社交對象的選擇,對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具有特殊的意義。
在人際交往中,應用“名片效應”的具體操作方式是:把自己與對方視為一體,首先向對方傳遞一些他們所能接受和喜歡的觀點和思想;然後再一點一點地將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滲透和組織進去。這樣對方就會因為彼此相似而容易接受。如果不是采用這種循序漸進、點滴滲透的辦法,就很容易引起對方的排異心理,進而使對方排斥自己。
應用“名片效應”的操作要點是:
(1)形成一張有效的“名片”。我們要善於捕捉對方的信息,把握對方真實的態度,進而從其中尋找出積極的、自己可以接受的東西來製成有效“名片”。
要想獲得對方的有效信息,我們必須通過自己的慧眼來捕捉,利用心理規律分析對方。
①了解對方的簡曆。在與一個人尤其是重要人物正式接觸之前,可以通過他的熟人了解其相關信息,比如:性格、喜惡、禁忌,他的成功史,他最欣賞的自己的特質等。這樣,我們才能在正式接觸時避其所惡、投其所好。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就是這樣做的。每次與人首次會麵前,他都會翻閱那個人的資料,對其經曆、嗜好、感興趣的問題做一番研究。因此,無論對方是將士、商人、政客還是外交官,他都知道該和對方談什麼。
②通過細節了解對方。一般來說,步伐急促的人,精力充沛、精明能幹,熱衷於各種挑戰;而步伐平緩的人則大都沉穩踏實;正襟危坐、目不斜視者絕大多數追求完美,講究實際和效率;側身而坐的人往往性格開朗、不拘小節;敞開手腳坐的人可能具有主管一切的偏好。
此外,還可以通過對方的服飾風格、語速語調等細節來了解對方。
③盡量讓對方說更多的話。對方說得越多,反映出來的真實一麵就越多。從他的話語中,我們可以聽出他的喜好、脾氣、人生觀、價值觀等內容。想要對方多說話,就必須能在合適的時候拋出一個讓他感興趣的話題,同時在傾聽他說話的過程中,表示讚同,用眼神和微笑牽引他繼續。
當然,想在短時間內了解到足夠的信息,進而形成“名片”,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落到具體行動中就是“多聽、多看、多想”。
(2)“心理名片”製作好以後,接下來要做的是:向對方遞出自己的“名片”,讓對方覺得彼此很相似,展示給對方一個他最容易接受的形象。當然,這也是有技巧的:
①在適當的時候說出你們的相似之處。其實,世界上每兩個人之間都會有相似之處,比如信念、態度,興趣、愛好,或者是背景經曆等,具體地說,職業、地位、年齡、籍貫、專業……總會有相似之處。因此,隻要我們用心去找,就一定能找到。而一旦我們指出這些,對方就一定會對我們多幾分認同感。
②使用同意策略。心理學家認為,“不”字能夠讓交流中的兩個人頓時產生心理緊張;而同意策略則會給人誌同道合的感覺。當然使用這種同意策略並不是要毫無原則地唯唯諾諾,更不是虛偽地阿諛奉承,它隻是達成彼此共識的一種方法而已。
③使用心理換位法。當我們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時,那些彼此之間的相似之處就會如雨後春筍一般接二連三地冒出來,而且更加自然、有效。
人喜歡的是“同類”,是那些與自己相似的人,這是我們在交際中需要時刻牢記的。而對“名片效應”的應用,正是我們與對方獲得共識、建立彼此間良好人際關係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