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人對自己的態度由肯定轉向否定的時候,自我價值受到了威脅,這個時候出於對自我價值保護的本能需求,人必然會極力維護自己的自我價值。那麼怎樣才能保證自我價值不減少呢?當然是通過否定對方、拒絕對方來否定對方所給予的“肯定─否定”評價的正確性。
也就是說,要想贏得對方的喜愛,除了抱著“我喜歡你”的態度之外,還應該讓你喜歡對方的程度呈遞增趨勢。
生活中,有的人最初與人交往的時候,為了贏得對方的好感,就有意識地頻頻讚美對方;許多事情,即使自己有困難仍然勉為其難地幫助對方……通過種種方式向對方傳遞著“我喜歡你”的信息。可是,時間長了這種“勉為其難”就堅持不下去了,再加上已經獲得了對方一定的好感,於是,讚美對方的次數在減少,對於對方的委托更是能推就推……所有的言行無一不讓對方感覺到“他對我越來越不好了,他對我的好感度在降低”,從而激發了對方的自我價值保護機製,使彼此的關係陷入困境之中。
在現實生活中,犯這種“從肯定到否定”錯誤的人並不在少數。那麼,應該怎樣才能避免“增減原則”所帶來的負麵效應,而讓它積極地推動人際關係的發展呢?
首先,你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人的確都有喜歡正麵評價、厭惡負麵評價的弱點,但是人也同樣具有理性分析的能力,因此,你所做出的正麵評價必須是真誠的。
其次,你所給予對方的肯定應該把握在一定範圍之內,避免過猶不及。一味地讚美對方,固然能夠贏得對方的一時好感,卻也會為日後進一步交往帶來不利影響。
最後,一定要有意識地避免“先揚後抑”。“先揚後抑”的動態遞減模式會使對方的自尊受到威脅。誰讓他人的自尊受威脅,誰就會成為最不受歡迎的人。
把握好“增減原則”,走過人際交往的誤區,有意識地製造一種動態的、螺旋式上升的“心理曲線”,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你的受歡迎程度。具體地說,你可以從以下這幾點來努力:
(1)把基點拉低。不要一開始就給予對方過多的肯定,應該將肯定態度的基點定得低一些,給後麵的遞增留有空間和餘地。
(2)“先抑後揚”。你可以采用先抑後揚的方式,但是要從無傷尊嚴的小毛病說起,然後再給予對方恰如其分的表揚。
(3)適當地保留。人與人的交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適當地有所保留,留下一點懸念和空間,更有利於彼此交往的加深。
在人際交往中,要學會先否定,然後肯定,有意識地以逐漸遞增的方式向對方傳遞你對他的好感。隻有這樣,你才能更有效、更長久地贏得他人的好感。
10.打造符合對方心意的個人名片
羅納德·威爾遜·裏根是一位深受美國人愛戴的總統,他迎合選民的手法變化多端而富有吸引力。
有一次,裏根向一群意大利血統的美國人發表演講,他說:“每當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時,溫暖的廚房就躍入了我的腦海,還有那更加溫暖的愛,幾乎讓我也立刻無比溫暖起來。”
“有這麼一家人,他們一直住在一套稍嫌狹小的公寓裏,不過,他們已經決定搬到鄉下一座大房子裏去。”
“有一天,一位朋友來拜訪,和這家一個3歲的兒子托尼聊了起來,朋友問托尼:‘喜歡你們的新居嗎?’托尼回答說:‘喜歡!那簡直太棒了!我有了自己的房間,我的哥哥也有了自己的房間,還有我的姐姐們也有了自己的房間;可是,可憐的媽媽仍然和爸爸住一個房間,他們都沒有屬於自己的房間。’”
這個笑話明顯地拉近了裏根與當地選民的心理距離,讓這些意裔美國人感覺到,裏根原來和自己的生活那麼接近,進而接受了裏根。而裏根此舉正是“名片效應”的應用。
蘇聯心理學專家納季拉什維利通過研究發現:人們普遍傾向於接受那些態度和價值觀與自己相同的社交對象,進而首次提出了“名片效應”的概念。
所謂“名片效應”,是指在交際中,如果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善於使用“心理名片”,能夠促進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心理名片”的原理在社交場上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很多心理學實驗都證明了,個體相似性對人際交往有積極促進作用。
社會心理學家紐利姆以一群大學生為對象進行了一項實驗:
首先,他對大學生們進行了一係列的心理測驗和生活調查,並根據結果,將大學生們分為兩組:一組具有某些方麵的共性,另一組則幾乎沒有共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