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讓他人喜歡自己的心理策略(3)(1 / 2)

後來,當富蘭克林再碰見他的時候,他竟然主動地跟富蘭克林打招呼,而且告訴富蘭克林,他會盡自己所能地幫助富蘭克林。就這樣,富蘭克林將對手變成了終生的好友。

無獨有偶,安德魯·卡耐基也采用了類似的方法來化解人際危機。

卡耐基當時正在聖路易斯的某個地方辦理一座剛剛建好的橋的稅款問題。事情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他的一位至關重要的合作夥伴竟然說想家了,想離開聖路易斯,回匹茲堡去。

卡耐基知道,如果他離開,那麼稅款的事情也就失敗了,無論如何是不能讓他離開的。在這關鍵時刻,卡耐基想到對方非常愛馬,而且很擅長選馬。腦中靈光一閃。他沒有乞求對方留下來。相反,他請求對方幫他一個小忙,他說,他想給自己的妹妹買一匹馬,但是自己不會挑馬,希望對方能夠幫他挑選一匹好馬,先不要著急回家。

麵對卡耐基的請求,對方果然答應了留下來。

富蘭克林和卡耐基都利用“請對方幫個小忙”的方法,化解了人際危機,從而獲得了事業的成功。

生活中,很多人因為怕引起他人的反感而從不找他人幫忙。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當他人拜托你幫個小忙時,你不但不會覺得麻煩,反而會覺得十分高興。如果對方的請求恰恰是你最拿手的,你不但會心情愉悅,而且還會因此而喜歡對方。

不用為此感到懷疑,“請他人幫個小忙”能夠獲得對方的好感是有其心理學理論依據的。

首先,請求他人幫個小忙,能夠滿足對方天性中的一種潛在的需要。當你請求他人幫個小忙的時候,實際上是主動將自己放在了一個相對較低的位置,從而抬高了對方,這樣就能夠滿足對方獲得他人尊重的本質需求,成就了對方的榮譽感。而你請他幫忙,代表你需要他,這讓他感覺到自己被需要、自己的存在很有價值,從而激發起自尊心。

總地來說,你請求他人幫個小忙,能夠給對方帶來愉悅的心理感受。因此,對於那種自己力所能及或者擅長的事情,對方是不會拒絕你的。

那麼,為什麼對方幫了你的忙,就會對你產生好感呢?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認知失調理論,也就是說,當個體的行為與自我概念不一致時,就會產生不愉悅的心理體驗。

當你無心或有意地傷害了某個人時,就會產生這樣的問題:“我為什麼要這麼對他呢?”如果答案是“我很粗心、很糟糕”,那麼,你正麵的自我感念就與傷害他人的負麵行為對立起來,進而產生認知失調;為了避免認知失調的不良感受,你就會為自己的負麵行為找一個合理的解釋,使之與你的自我概念一致,比如,你會想:“他讓人討厭!他活該!”

同樣,如果你幫助了某個人,而這個人是你所討厭的,那麼,自我概念和自我行為就產生了衝突,而避免認知失調的合理解釋就隻能是:“我喜歡他,他很可愛!”

由此可見,請求對方幫個小忙,能夠讓你贏得對方的好感。因此,你大可不必拘謹地拒絕他人的幫助,更沒有必要因為害怕引起對方的反感而不敢開口請求對方。

8.努力記住有關對方的小事

馬可·漢納是當時世界聞名的美國政壇的風雲人物了。1896年,麥金利正是在漢納的幫助下才順利當選為總統的,並且美國采用金本位製也正是由於他的堅持。無疑,馬可·漢納在政治上有著非凡的影響力。盡管如此,年輕而驕傲的紐約商人、政治家威廉·比爾卻並不怎麼喜歡漢納。在他看來,漢納不過是個克裏夫蘭的“紅發妖魔”、是個“笨蛋”而已,總之,比爾對漢納沒有好感。

然而,由於漢納是共和黨的領袖,為了自己在政治路上能夠走得更遠,比爾不得不登門拜訪漢納。即使如此,心中對漢納仍然有說不出的反感。

出乎意料的是,比爾發現在整個交談過程中,漢納從頭到尾都在講關於比爾的事情:關於比爾的父親,關於比爾對政綱的意見等。

漢納說:“你來自俄亥俄州吧?你的父親是不是比爾法官?他是民主黨的……”當時,比爾簡直就覺得不可思議,漢納竟然重視一個反對自己的人,將對方的一切了解得那麼清楚。就在比爾目瞪口呆的時候,漢納又像是在和一位世侄交談一樣說:“嗯,你父親可是個非常厲害的角色,害得我幾個朋友在一次石油生意上損失了許多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