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讓他人暢所欲言的心理策略(2)(2 / 2)

(4)利用相似原理。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總是傾向於和那些與自己有更多相似點的人交往,並且對他們有一種潛意識的好感。因此,努力去發現彼此的相似之處,能夠使自己更容易認可對方,同時也更容易使對方接受自己,進而成功創造情境同一性。

(5)塑造最有利於交往的個人形象。對於對方來說,我們的個人形象同樣屬於外界環境中的一部分,因此塑造一個最有利於交往的個人形象也是不容忽視的。具體地說,可以從這幾個方麵來努力:真誠微笑,耐心傾聽,談論符合對方興趣的話題,適當表現自己等。

通過製造“同一性”的情景,就有了一個成功的開始,那麼如何成功地繼續話題也是非常關鍵的。良好的交談氛圍缺少不了雙方談話的欲望,畢竟交談都是雙向的,那麼你應該如何來激發對方的談話興趣呢?

首先,你可以從對方身上的亮點著手,進行提問。你可以問對方:“你的衣服看起來真不錯,是在哪裏買的?”“你的氣色看起來真不錯,有什麼保養訣竅呢?”……

接著,將談話的層次加深,向對方請教他所擅長的問題。比如對方是個教育工作者,你可以對他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好管了,麵對那些鬼靈精我是一點兒辦法都沒有,你有什麼妙招嗎?教教我怎樣對付他們?”

最後,再不著痕跡地將話題引導到你所要談的正題上來。由於前麵對方已經打開了自己的話匣子,出於對自身行為前後一致的心理需求,對方也就不會三緘其口了。

7.向記者學學采訪技巧

記者是一種社交性很強的職業,它要求從事該項職業的人具有讓采訪對象暢所欲言的能力。那麼,老練的記者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他們會抱著“我喜歡采訪對象”的心態來開始采訪工作。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說的是皮格馬利翁愛上了一座美麗的少女雕像,從此他每天都深情地對著雕像傾訴自己內心的愛慕,終於,雕像被他感動了,真地成為一位活生生的美女。當然這隻是一個傳說,但就促進人際關係的發展而言,“喜歡對方”的確能發揮很大的功效。

隻要你抱著“他是一位好人,我喜歡他”的想法,對方多半會與你推心置腹地交談。反之,如果你帶著一種討厭對方的情緒與對方進行交談,對方往往會表現得相對抵觸,而交談也會不歡而散。

非指示療法和協談中心療法的創始人C.R.羅傑斯曾說過:“以無條件的誠意進行會談,能夠打開對方的心靈,同時也能使對方對自己產生好感。”

其次,記者們的采訪往往都是從無關緊要的閑聊開始的。

任何情況下,你主動與人會麵、交談,肯定都有你特定的目的。如果一開始你就立刻讓話題直奔目標,那麼結果很可能是對方拒絕回答,或者對方做出不實的回答。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主要是因為直奔目標的交談方式有兩大弊端:一是一開始就要求對方通過仔細思考作出回答,會讓對方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進而引發對方的抵觸;二是一開始就直奔自己的目的,會讓對方產生一種被你忽視的感覺而產生心理陰影。

一旦你采用這種方式造成了彼此間的鴻溝,那麼,無論你之後說得如何天花亂墜,也很難將局勢挽回。所以,在見麵之初,先與對方談論與他相關的既成事實或經驗的話題,然後再慢慢地向你自己的目的靠攏,才能夠讓你達到目的。切記,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第三,怎樣稱呼對方是關鍵。

心理學家指出,想要與一位初次見麵的朋友快速地熱絡起來,稱呼是關鍵。你最好稱呼對方的姓名,而不要“××科長”“××經理”“××主任”“××董事長”等。因為人一旦被冠上了這些頭銜,就會扮演起相應的角色,會特別注意該角色的任務和地位,並借此掩蓋起那個“真我”;而稱呼對方姓名則能夠給對方一種“你現在已不是一位科長(經理、主任等)”的心理暗示,暗示對方是單純的一個人,從而解除其心理武裝,而且還可以預防對方在談話之後以“我還要征求經理的意見……”之類的托詞來敷衍你。

當然,不排除有一部分人非常喜歡別人稱呼自己的頭銜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對這種人,你不能直呼其名,而要投其所好地稱呼他的頭銜來滿足他的虛榮心。這樣才能獲得他的好感,進而使他在你麵前暢所欲言。

向記者學得這3招,一定能讓你順利地打開對方的話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