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確定對方樂於回答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願意讓他人觸及的隱私。誰碰觸到了這些禁忌話題,誰就會讓人厭惡。事實上,問對方不願意回答的問題是一種相當冒失的行為。比如,有人問“你一個月賺多少錢,夠花嗎”,相信你也會覺得這種人很討厭。
切記,提問題,就要提既彰顯自己的誠意,對方又樂於回答,而且還是對方能夠輕鬆回答、顯示其才華的問題。這樣才能達到恭維、迎合對方的目的。
5.與人交談,要坐有坐“向”
某電視台的一個評論性電視節目中的評論人都是臨時隨機選取的。製作人本以為這種隨機性、臨時性形成的節目走勢的不可預測性能夠吸引很多觀眾,誰知收視率卻極不理想。分析了原因後,製作人認為節目的辯論缺乏高潮是症結所在。
然而,對於這種沒有經過預先安排的評論發展到高潮與否,人又怎麼能控製得了呢?針對這個問題,製作人請教了許多專家,專家們也提出了改良意見,不過效果都不甚理想。
後來,有一位心理學家了解到,辯論者們都是橫排而坐,就提出“改變座位的配置方式”的建議,讓辯論者們兩兩相對而坐。
製作人抱著“活馬當死馬醫”的態度做了嚐試。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產生了,後續節目中的討論幾乎每次都會有辯論高潮,而且其熱烈程度超乎想象。沒多久,這檔節目的收視率連創新高。
那麼,為什麼麵對麵的坐向能夠刺激爭論的激烈程度大幅上升呢?心理學家們做了如下解釋:
一是人的視線逼視對心理產生了影響。與人相對而坐,正麵直視,即使沒有刻意凝視對方,由於位置的原因,也會使人對視,甚至具有一定的攻擊性;而這種視覺“感受”會給人造成一種自然的壓迫感和不自由感,進而激發起彼此的對立心理,使彼此關係緊張。相反,坐在對方的旁邊,避免了視線的直接交鋒,減弱了對立性,彼此也就不容易對立起來。
二是人類固有的潛意識產生了影響。在人的潛意識深處,很自然地將在自己旁邊的對象看成是夥伴,而將自己對麵位置的對象看作是敵人。受這種潛意識影響,麵對坐在自己旁邊的人,即使與他爭論也不會過於激烈;而坐在自己對麵的人,即使不爭吵,也多少會有些距離感。
三是注意力激化了爭論。如果是並排而坐,爭辯時必然要扭轉頭部,時間一長、次數一多就會使人感覺到疲累,進而原本專注於爭辯之中的注意力被分散,鬥誌驟減。這樣也就不容易產生激烈的爭吵。然而,麵對麵地坐著,一方麵省去了扭頭的力氣,避免了注意力被分散;另一方麵,將對方作為唯一的認知對象,使注意力更加集中,這樣自然會越爭越厲害。
顯然,在交談中,你的坐向影響著對方對你的態度。因此,當你與人交談時,想要讓彼此間的交流進行得和諧而順利,就不得不注意選擇自己的坐向。一般來說,有以下幾點是應該注意的:第一,正常溝通時,側身而坐,或取直角位置為宜。這種坐向傳遞給對方的是一種友好的信息,而不會讓對方有壓迫感和緊張感。第二,在讚美人時要橫向或傾斜交叉而坐。這樣的坐向能讓對方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注、重視,給人很誠懇的感覺。第三,安慰人時要並肩而坐。這種坐向是一種“我就在你身邊,關懷你、安慰你”的暗示,能讓對方感到溫暖,達到安慰對方的目的。
照顧到了坐向細節,相信你與他人的交談一定能夠更加順利。
6.創造良好的交談氛圍
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亞曆山大等提出了情境同一性原理。他們指出,對於每一種社會情境或人際背景,人都有一種最合適的行為模式與之相匹配,這種行為模式與其情境具有同一性,故稱為情境同一性。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人們發現,如果雙方都能處於情感共鳴的狀態中,那麼這樣的交往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彼此關係的發展。而心理學家認為:在交往過程中,人與人之間感情的認同和共鳴,是通過當時特有的情境刺激所形成的互通和互相感染的結果。因此,在進行社交活動時,我們應該積極創造情境同一性。就此,心理學家提出了以下幾個小建議:
(1)創造良好的交往環境。人所處的環境,包括地點、氣氛等一係列因素,都會影響人的情緒。在人際交往中,選擇一個舒適的、氣氛融洽的環境,能使人的情緒處於良好狀態,從而更加容易進入交往狀態。
(2)找到共同話題。共同話題能夠引導對方進入自己設置的情境,或者進入對方期望的情境,進而創造出情境同一性。
(3)體味對方的情緒。人的情緒是具有波動性的,情緒好能促進人際關係,情緒不好則可能對社交產生負麵影響。因此,要學會體味對方情緒,這樣才能體諒對方,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做出恰如其分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