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讓他人暢所欲言的心理策略(1)(3 / 3)

李蓮·艾可樂雖然是位很年輕的英國軍官,但卻是“推翻土耳其帝國”的功臣。然而,這當中離不開阿拉伯部隊的支持。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他說,在與阿拉伯領袖交談時,他總是注意尋找對方感興趣的話題,以此來點燃對方自身深藏的思想的火線。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阿拉伯部隊才會懷著狂熱的信仰來支持他。

那麼如何找到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呢?其實,關鍵有兩點:第一,把自己置於談話中背景的位置,讓對方成為談話的主角,顯示出你對他人談話的濃厚興趣,這樣就能誘發對方說話;第二,從對方的言談中找到對方的優勢,然後就這方麵發問。

這是多麼簡單啊!然而,卻有很多人做不到,因為他們常常對此視而不見。在交談過程中,他們隻顧神采飛揚地談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從而引起了對方對談話內容的厭煩,甚至是對他們的反感。

無疑,當一個人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發表看法時,很容易失去冷靜,變得充滿激情,進而為人際交往帶來各種麻煩。但是,如果將談話引到對方感興趣的話題上去,讓對方成為談話的主導,那麼你就能自如地保持大腦的清醒,繞過人際交談中的暗礁,達到主賓皆歡的效果。

然而,為了找到對方感興趣的話題、逢迎對方,不少人喜歡評論對方的工作或性格,其實這是相當讓人厭惡的。這個方法很笨,一個聰明的人是不會采用這樣的方法的。聰明的人會為對方製造展示自己的機會,以此滿足對方的成就感和自尊心。比如,有的人故意曲解對方所精通的事情,等同於在告訴對方“你比我博學”,這樣不僅能夠迎合對方,而且能夠引起對方說話的興趣。

是的,隻要你傾聽對方、找到對方的優勢話題、給對方製造演說的舞台,就能夠引起對方的興趣,進而讓對方暢所欲言。

4.就他人最在行的事情提問

以采訪大人物而聞名的記者馬可森曾經采訪過紐約的大資本家亨利·羅傑斯。由於馬可森有太多的問題想問亨利,因此馬可森事先向亨利表示了歉意。出人意料地,亨利並沒有因此而厭煩或者反感,反而對馬可森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好感。亨利對馬可森說:“如果你一個問題都沒有的話,我也不會有興趣和你交談了。”

相反,還有一位記者采訪一位著名的銀行家,請教有關國際彙兌的問題。要知道,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然而,采訪大約15分鍾之後,那位記者就向銀行家告辭了,他對銀行家說:“十分感謝,我已經十分了解這個問題了。”而銀行家含蓄地回答說:“你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年輕人啊!我在銀行做了40年,至今也不敢說出這樣的話,我一直認為自己也不是特別了解國際彙兌的事。”

或許是因為自身愚蠢地過度自信,或許是因為害怕在對方麵前暴露自己淺薄的真麵目,這位記者並沒有對銀行家進行過多的提問,而這引起了銀行家的反感。

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有很多人都害怕向對方提問,他們認為問題太多會讓對方厭煩,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心理學家指出,適當地多提些問題能夠讓對方打開心門,贏得對方的信任,有利於交談的順利進行。

人際交往的高手們往往都擅長利用發問來取信於人,不過他們通常會特別注意以下原則:

(1)提出的問題要能顯示出自己的謙恭態度,以及自己對他人學識涵養的敬佩。麥克蘭是以其煉鑄技術而聞名世界的工程師,在他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對此就已經非常精通了。然而,他卻失去了至少20份工作。問題在哪裏呢?

原來,麥克蘭非常喜歡提問,不過他提的問題總是讓上司下不來台。後來,麥克蘭終於注意到了這一點,此後他同樣提問題,不過他會針對上司精通的方麵提問,這才讓他從不斷的失業困境中走了出來。

不要小看一個不合時宜的問題,因為日常交際中雙方的不快往往正是起源於此。因此,提問一定要針對對方精通的方麵。

(2)確定你真地對這個問題有興趣。如果你為了迎合對方,而提一些自己根本就不感興趣的話題,這會讓對方覺得你非常沒有誠意,進而讓對方對你產生反感。比如,一位少婦向一位教授請教有關道德哲學的問題。顯然,一個少婦不可能對道德哲學有什麼興趣,而她問這樣的問題,其企圖心太過明顯,當然就會讓對方產生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