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洞察他人內心的心理策略(3)(1 / 2)

其次,你還可以通過“含沙射影”的策略來了解對方的真實情況。比如,一個女人懷疑其丈夫與女秘書之間有曖昧關係,她想要從丈夫那裏探個究竟。於是,妻子不動聲色,使一切看起來都那麼自然,很隨便。晚飯後,妻子在洗碗,丈夫在客廳看電視,兩人像平常一樣有一句沒一句地說著話。接著,妻子對丈夫說:“對了,親愛的,我們老板,知道吧?我覺得他好像在和他的女秘書搞婚外戀。我覺得這樣的男人真是……”然後,妻子唯一要做的就是觀察丈夫的反應是否自然和正常就可以了。

此時,如果丈夫真和女秘書有某種關係,他就會認為妻子已經知道了什麼,這是在“指桑罵槐”地說自己,從而舉止出現異常。

這種方法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你在應用它的同時也要防止對方利用此法探知你的心理。

8.發現他人的弱點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人生活得非常不快樂,總被無休止的憂慮所困擾,因此,他時常去寺廟裏拜佛。去的次數多了,他發現廟裏的住持大師似乎無論什麼時候都是無憂無慮的。於是,他就向大師請教讓自己無憂無慮的方法。大師說:“我之所以能夠無憂無慮,是因為我是一個善於忘記的人。”

試問,那個人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憂慮呢?當然是為自己的缺陷不足所擔憂,害怕自己的弱點給自己帶來可怕的後果。人會記得什麼、忘記什麼,這都與其自身的心理有密不可分的聯係。

為了探究是什麼決定了人的忘卻和記憶,美國心理學家洛征拜克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

他讓一批人解答題目。整個解答題目的過程被設計得像進行智力比賽一樣,打“開始”鈴就開始,按“結束”鈴就結束,在過程中,受測者會產生壓抑、緊張等不愉快的感覺。

解答題目結束後,洛征拜克對受測者們對題目的記憶程度進行了調查,並且結合他們對題目的回答情況加以分析。結果,他發現受測者記得的題目多是那些自己成功解答出來的,並且記得十分真切;而那些自己沒有解答出來的題目大都忘掉了。

顯然,對於那些自己解答出來的題目,受測者有一種成功的滿足感,這讓他們感到愉悅;而對那些自己沒有做出來的題目,則會產生一種挫敗感,這讓他們感到不快。事後,出於一種本能,他們選擇記住了自己的成功,而忘卻了自己的失敗。

的確,對於那些讓自己不快或者不順利的事情,每個人都有一種想盡快將它從記憶中刪除的潛在欲望。精神分析學將人的這種心理現象稱為“自我幹擾欲望”,是人類心理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人的記憶中存在許多“曖昧”的地方,在常常產生遺忘現象的部分往往有形無形地隱藏了人的許多弱點。有人說過,“曖昧是為了忘卻,忘卻是為了掩飾”,你剛好可以利用這一點來探知對方的弱點。

如果你留意觀察,那麼你一定會發現,那些前額頭發稀少的人,一方麵往往會習慣性地用手掌去撫前額;另一方麵他又常常忘記拿帽子。這似乎有些相互矛盾,不過仔細分析一下他的忘物癖跟他的習慣性動作之間的關聯,你就會了解,他經常用手摸前額,是一種無意識地遮掩自己禿頂這一身體缺陷的舉動,而忘拿帽子則是出於一種時時刻刻都想忘記自己的欠缺的心理欲求。

事實上,生活中此類現象比比皆是。比如:皮膚越是不好的人越容易忘記日常護理;暈車的人時常忘記備用暈車藥……人所逃避、遮掩、企圖盡快忘記的,往往正是其弱點和缺陷所在。

仔細觀察對方無意識的舉動,找到他的遺忘對象並且加以分析,你就可以發現對方的弱點以及沒有由來的自憂自惱的根源;而這些往往是對方自己也不曾意識到的。

9.移情是感知他人內心的有效方法

移情就是“感人之所感”,並能“知人之所感”,意思是既能分享他人的情感,對他人的處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觀理解、分析他人的情感能力。

移情的通俗說法就是換位思考,或者稱為感情轉移、同理心,也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要想體察對方的內心就必須學會換位思考。

一個平時非常溫和且善良的青年帶著怒氣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一次,我坐公交車上班,人非常擁擠,我的身邊站著一個年歲較大的人。過了一站後,我的旁邊空出了一個座位,我正想側過身子讓這位老者過來坐下,還沒等我反應過來,他卻使出與年齡不相符的力氣,以驚人的速度推開我,硬擠到座位上去了,還不忘在我的鞋子上留下他“英勇前進”的腳印。然後,他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像是打了一場勝仗的將軍一樣趾高氣揚,更不用提有一絲的歉意了。我心裏可窩火了,好幾天都沒轉過這個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