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把握他人需求的心理策略(3)(3 / 3)

美國前總統本傑明·富蘭克林在費城時,也是運用這種策略來探知人們心中的需求的。在推行一個計劃之前,他總會先把他的想法在集會或報紙上比較委婉、隱晦地表達出來,然後觀察人們對此的反應,最後再決定計劃實施與否。

在老聖保羅公司與太平洋鐵路戲劇性的交易中,詹姆斯·希爾也正是利用這種策略,探知了對方是否有出售股票的需求。他在談判中多次正式提出想要收購太平洋鐵路。當然,他非常明白,自己的請求勢必會被對方拒絕,然而,他卻可以從對方的態度細節中觀察出對方是否有拋出股票的意向。

在自己真正做出決定和行動之前,先想方設法地了解他人可能有的需求,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抉擇錯誤。拋給對方一個敏感的、讓他費解的、含糊的話題,然後觀察他的反應,這能非常有效地探知對方內心的真實需求。

10.從對方的無心之失洞悉其內心需求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指出,“錯誤”的言行,是個體的無意識的心理願望與要超越這種無意識層的理性判斷、義務感、決心、倫理等相互鬥爭、相互妥協的產物。

弗洛伊德曾向人講述了這樣一件自己親身經曆的事:

在一次旅行途中,他邂逅了兩位女士,因為彼此聊得很投機,於是便結伴而行。

這天,他們正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在路上行走。有位女士對他說:“說真的,旅行好像並不是一件多麼讓人愉快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自找苦吃。一整天都冒著酷暑日曬不停地走,汗水流個不停,把身上的衣服都浸透了,而且腳也疼得厲害,真讓人難受……”她稍作停頓後接著說,“不過,馬上就要到旅罩了。”

這位女士出現了口誤,本來想說“旅館”,卻說成了“旅罩”,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位女士在說“馬上就要到旅罩”的同時,心裏正想著:“太好了!馬上就要到旅館了,這樣我就可以把罩衫、襯衣和胸罩都換掉了。”顯然,這位女士想要換掉胸罩的願望在此刻是不可能實現的,並且她的這個願望也是不適合表達出來的。換掉胸罩的願望被壓抑,才出現了“旅罩”的口誤。

由此可見,個體錯誤的言行往往是心中的願望受到壓抑的一種外在表現。

比如:早上你乘出租車上班,而那天剛好是發工資的日子。於是,你一邊坐進出租車裏,一邊在心裏興高采烈地盤算著要買點好東西犒勞自己。當你坐定以後,你必須告訴司機自己的目的地,而暫停去想“如何用獎金犒勞自己”,這時你就很有可能會對司機喊出“獎金”,而非你的目的地。

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會犯很多單純的、機械性的錯誤。而他的本來意願往往就潛伏在這些錯誤當中,這些意願很有可能連當事人自己都不曾覺察到。遺憾的是,對於他人的種種言行錯誤,人們采取的態度大都是直接忽視、淡忘,而不曾意識到,可以通過對他人錯誤的認真觀察和分析來了解他人內心的想法。

相反,心理學工作者們則非常關注他人的錯誤,有的甚至還有意識地製造錯誤來了解他人的心理。比如,心理醫生將就診病人誘導到催眠狀態,並利用暗示術喚起他的某種欲望。等病人醒後,讓他讀一段早準備好的、有針對性的文章,然後從病人讀錯的地方,就能夠探明病人在哪些方麵受到了壓抑。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不妨用此方法去測探一下對方的真實想法。比如:有位女士坐公交車時,把“司機,下車”誤說成了“親愛的,下車”,並且她一臉愉悅,那麼,你可以知道,她多半是急著去赴男朋友的約會。隻要認真觀察,從“錯”中了解別人內心的真實需求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