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把握他人需求的心理策略(3)(2 / 3)

“哦,是嗎?那真是恭喜您了!唔,太太您的皮膚很不錯。”

“還好啦,女人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年輕漂亮的,尤其是我們這種上了年紀的女人。”

……

就這樣,推銷員運用這種附和的心理策略,首先取得了那位太太的好感,瓦解了她的心理防線,進而了解到對方真正的需求。接下來,隻需要為這位太太推薦一些能讓她顯得“年輕漂亮”的產品就可以了。由此可見,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專心地傾聽對方所說的話,能夠讓對方有被尊重的感覺,從而比較容易敞開心扉、說出真心話。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當“應聲蟲”,也要當一個讓對方感覺到真情實意的“應聲蟲”,這樣才能讓對方敞開心扉,否則,隻會適得其反。一般而言,人們往往會通過點頭來附和他人,如果點頭的幅度小而速度快的話,那麼附和往往不是真心的,而是裝腔作勢。比如,某個學生在老師每講一個段落時都會點頭兩次,那麼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會判定這個學生根本心不在焉,對課程內容完全不了解,而老師自然也不會喜歡這樣的學生。

那麼怎樣附和他人才會顯得真誠呢?

首先,你要注意自己點頭的幅度、頻率和速度,幅度大,表示態度明確;速度慢,顯示你的附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頻率小,證明你並不是一個習慣性附和他人的人。

其次,不要總是用“嗯”、“是啊”、“哦”、“真是那麼回事”等語言來附和,這樣會顯得沒有針對性,對方會認為你在敷衍他;在恰當的時候,用自己的語言重複對方的觀點,會顯得更加真誠。

適當的附和性語言配以恰如其分的肢體語言,會讓你成為一個真誠的“應聲蟲”。

9.投石問路,探知對方內心的需求

威廉·約翰斯是喬治·巴滕公司的負責人,而德斯廷是巴頓·德斯廷·澳斯本公司的負責人。有一天,這兩位在美國廣告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偶遇了。在這次偶遇中,約翰斯成功地探知了德斯廷的需求,進而促成了廣告史上最大的一次合作。

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約翰斯非常隨意地對德斯廷說:“前天晚上,我忽然發現我們兩家公司銷售渠道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衝突。”

德斯廷聽完,立刻問到:“你什麼意思?”

約翰斯看著德斯廷一副著急卻又故作平靜的樣子,“啊,其實也沒什麼。”邊說邊笑著走開了。

幾個星期後,當兩人第二次會麵時,規模宏大的合作——成立巴頓·巴爾頓·德斯廷及澳斯本股份公司的討論正式開始。

約翰斯拋給對方一句意味深長、讓人費解的話,然後小心謹慎地觀察對方的反應,進而探知了對方的心理需求。的確,當對方對某一事物具有需求的時候,如果你含糊的語言正好碰觸到他心中的需求,他就會表現得十分敏感。由於德斯廷心中有和約翰斯合作的需求,因此當約翰斯說到彼此銷售渠道沒有衝突的時候,他才會表現得如此敏感。

在人際交往中,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在正式提出自己的建議之前先摸清他人的想法,這時,你會綜合各個方麵來揣測對方內心真正的需求是什麼。然而,你的揣測是否正確呢?你應該怎樣避免揣測失敗的風險呢?你不妨拋給對方一個含糊的話題,然後仔細觀察對方的反應,就可以驗證自己的揣測是否正確了。

事實上,從古到今,人們都一直采用這種方法來探知他人內心真正的需求,而無數的事實都證明了它的有效性。

拿破侖在阿爾福特會晤俄國沙皇時,也采用這種方法打探沙皇是否有與自己結成政治聯盟的需求。他在晚飯前和沙皇聊天說:“有的時候,真想好好地休息一下,享受一下天倫之樂。可是你知道,我的妻子比我大10歲,和她之間有很多事情溝通起來都不是很順利。我聽說,陛下您有一位漂亮又聰明的女兒,要是我的妻子能像您女兒那樣有多好啊!”然後,他又向沙皇表示歉意,請他寬恕自己坦白地發泄心中苦惱的行為,最後,他說:“到進餐時間了吧?我先告辭了。”拿破侖利用含糊的話題探知了對方是否想要“進行政治聯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