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實驗說明,小猴子對媽媽的依戀,關鍵不在於有沒有奶吃,而在於有沒有柔軟、溫暖的接觸。
在此基礎上,哈洛又進行了一係列的實驗。他發現,由代理媽媽養育的小猴子,即使得到很好的照顧,生病和死亡率還是要高於由母猴哺養的小猴子;而由代理媽媽們養大的小猴子們,其長大後的行為都稱不上正常,尤其是由金屬媽媽單獨養育的小猴子情況更加糟糕,它們大都缺乏協調性,極端膽小和畏縮,而且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對性的反應很冷淡。
其實,被金屬媽媽養大的小猴子的行為特點就是“皮膚饑餓”的一種表現。小時候很少得到母親擁抱、親昵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一種潛在而又深刻的對來自他人的愛、關心和撫慰的渴望,如果這種感覺過於強烈,就會導致一種病態心理,而這種心理會對一個人的情緒平衡能力、自信心以及關愛別人的能力等產生消極影響。
因此,母親們應該注意要“喂飽”孩子們饑餓的皮膚。母親可以通過皮膚接觸讓嬰兒感到母體的溫暖和柔軟;注視小寶貝的眼神、表情;對著孩子說溫柔的話語;輕輕地搖晃產生韻律感,以及用母親的呼吸、氣味和微笑等,來“喂飽”孩子饑餓的皮膚。
值得一提的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成年人麵對越來越沉重的生存和發展的壓力,也開始出現了“皮膚饑餓”的現象。無論男女,無論外表多麼強悍,內心都渴望被他人關愛、被他人擁抱著安慰。
肢體接觸是人類的本能需要,對人的心理和精神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
首先,肢體接觸是人最原始的情感交流方式。一個新生命呱呱落地後,都是在媽媽的懷抱中被安慰而停止哭泣的。而媽媽在抱著孩子的那一刻,才體會到一個女人最大的精神享受,才能真正體味做女人的甜蜜。
其次,肢體接觸是性格智力發展的需求。國內外許多人類行為學家的研究都證明,一個經常被親人朋友擁抱的孩子,性格和智力都會得到很好的發展。相反,那些缺少與人身體接觸的孩子,不僅性格傾向孤僻,其心理和智力也不如那些經常被擁抱的孩子。
再次,肢體接觸更是人類精神撫慰的需求。人類通過肢體接觸來傳遞自己的感情,而擁抱是自身的“磁性”引力反應,是心靈真情的表露,是愛心火花的迸發。生活中,在安慰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擁抱他;在被人擁抱的時候,我們往往能夠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從而獲得很大的心理安慰。
西方人認為:一個長期不被別人擁抱的人是孤獨的,一個長期不去擁抱別人的人是冷漠的,其感情也是枯竭的。因此,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你大可不必表現得過於拘謹,過於保守,給對方一個擁抱、拍拍對方的肩膀、和對方握握手……這些都能滿足對方皮膚的“食欲”,幫助我們贏得友誼。
8.用應聲蟲策略了解對方的真正需求
心理學家認為,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當個“應聲蟲”,重複對方所說的話,為對方幫腔,同時配以肯定對方的表情,能夠瓦解對方的心理防線,從而便於自己更好地了解對方的真正意圖。
人際交往高手們常常采用“應聲蟲”策略來向對方傳達“我正專心一意地聽你講話”、“我十分重視你”等信息,從而瓦解對方的心理防禦,深入對方內心,了解對方的真正需求。
那些推銷員往往就是這方麵的高手。有一位推銷員這樣向一位太太推銷化妝品:
“太太,我們公司的化妝品非常適合你。”
“不用了,我已經有很多化妝品了。”
“哦,所有的化妝品你都有了?”
“是啊,差不多該有的都有了。”
“都有了啊?”
“嗯,到我這個年紀很少出門的,需要化妝的時候並不太多。”
“哦,原來你不常出門。”
“不過,我的幾個女兒都快要結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