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把握他人需求的心理策略(2)(1 / 3)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貝托親王的琴瑟合鳴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事情。然而,在他們的和諧生活中,曾經有過這樣一段不和諧的小插曲:

一天晚上,皇宮裏舉行盛大的宴會,女王因為忙於接見王公貴族而冷落了她的丈夫。阿爾貝托非常生氣,就悄悄地回到臥室去了。過了一會兒,響起了敲門聲,阿爾貝托非常冷靜地問道:“誰?”敲門的人昂然答道:“我是女王。”

門沒有開,房間裏也沒有一點動靜。女王離開了,但是她走了幾步就又回過頭來,走到房間門口再次敲門。阿爾貝托又問:“誰?”女王和氣地說:“維多利亞。”

這次門依然緊閉。維多利亞也開始生氣了,她帶著憤憤的心情走開了。可是剛走了幾步,她冷靜下來,想想還是要回去,於是又重新去敲門。阿爾貝托仍然冷靜地問:“誰?”女王委婉而溫和地回答說:“你的妻子。”

這次,門開了。

由此可見,無論是誰都必須遵循“尊重需求原理”,否則就會不被人接受,即使光芒萬丈的維多利亞女王也不例外。

平等待人,是來自人性深處最本能的呼喚。它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幫助我們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有位心理學家說:“如果人人都學會平等待人,那麼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可愛的人,沒有不可信任的人,沒有不可原諒的人。”可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平等待人,做起來沒有說起來那麼簡單。因此,我們必須掌握一些平等待人的技巧。

(1)對待他人要采取一視同仁的原則。無論對方的天賦、出身、貧富、職務如何,都要本著真誠、尊重、友善、禮貌的態度與之交往。有的人對待無權無勢、生活貧苦的人冷漠至極,對待有地位、有財富、有權勢的人卻唯命是從,這隻會招致成功人士的輕視和平凡人的討厭。

(2)要對事不對人。我們應該從事情的實際出發,事情做得好,即使再卑微的人,我們也應給予肯定;事情做錯了,即使再德高望重的人,我們也要給予批評。

(3)不要強求別人。真正的平等待人,是充分地尊重對方的意願,把對方放在和自己同等的位置上,不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也不強迫別人。

一個懂得尊重他人、對他人一視同仁的人才會贏得大家的尊敬和信任,滿足外部自尊需求的同時也滿足內部自尊需求,進而,向著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價值”出發,去實現自己人生的最大價值。

5.“安全需要”決定人際交往必須以誠信為本

社會心理學家多伊奇和傑勒德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首先他們請所有被試者看一部錄像片。然後,他們將被試者分成四組,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錄像片的看法:第一組為無承諾組,即不需要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第二組為弱私下承諾組,他們需要將自己的看法寫在一塊魔術板上,但隻需要輕輕一抹,所有的字就會消失,不會留下任何痕跡。第三組為強私下承諾組,他們被要求將自己的看法寫在一張紙上,而且必須讓別人看到,但不需要署名。第四組為公開承諾組,被試者將自己的看法寫在一張紙上,簽上名,並將這張紙上交。

接著,專家們讓被試者們進行討論,不過,他們預先安排了多個假被試者發表同樣的觀點,之後,再統計真被試者們觀點的改變情況。

結果發現:無承諾組絕大多數都沒有堅持自己的觀點,而跟隨了假被試者;弱私下承諾組和強私下承諾組的從眾率呈下降趨勢;而公開承諾組的被試者幾乎沒有人改變自己的看法,他們往往據理力爭,堅持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

從這個承諾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承諾對一個人是具有約束力的,而約束力的大小與承諾的強弱成正比。那麼,為什麼承諾具有這樣的約束力呢?原因就在於,在人的潛意識中,出於對安全的需要而認可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