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把握他人需求的心理策略(1)(1 / 3)

心理學家們指出,個人內心的需求是決定其言行的關鍵因素。如果能夠了解他人內心的需求,就能夠把握其行為趨勢和活動規律,方便我們采用最合適的模式與對方交往。同時還可以通過引導他人的需求來引導他人的行為。了解他人內心的需求有百利而無一害,因此,本章將和你一起去尋找人類內心需求的變化規律,去學習探知他人內心需求的方法。

1.從人的共性上把握他人的需求

1924年,克萊斯勒汽車成功地推出了一款新車型,前所未有地受到了大眾的喜愛。由於這款新車的暢銷,克萊斯勒公司一躍成為美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中的一員,一時間名聲大振。那麼,克萊斯勒公司怎麼就知道這款新車能夠滿足大眾的需求呢,他們是怎樣預測出大眾的心理需求的呢?

世界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人因為職業、生活習慣、背景、收入等諸多情況的不一樣,需求也就不一樣。事實上,需求不但因人而異,即使是同一個人的需求也不可能一成不變。麵對這變幻莫測的需求,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創建者華爾德·克萊斯勒並沒有一籌莫展。他將人數眾多的銷售對象想象成一個具體的人,這個人身上集成了所有顧客的心理共性,也就是說,他是以一個具體的、典型的顧客為對象,然後綜合考慮這個典型顧客的客觀觀點、虛榮心、道德意識和習慣等一係列屬性來設計自己的汽車、決定自己的推銷方案的。

華爾德·克萊斯勒從眾多的需求中尋找共同點,然後有意識地將這些共同點放大,從而製造出受大眾歡迎的汽車。

的確,人的需求雖然多種多樣、變幻莫測,但是其根本是相同的。隻要你掌握了人類需求的共性,那麼把握好他人的需求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可是,人的需求到底具有什麼樣的共性呢?

(1)人對同一事物的需求總是隨著自己獲得程度的加深而減少。這是由“幸福遞減定律”所決定的。

生活中,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曆:饑餓的時候吃一個饅頭,會覺得饅頭非常好吃,很香甜;吃第二個時,會感到滿足;吃第三個,會覺得可吃可不吃,吃是為了不浪費;然而,如果還要吃第四個、第五個的話,就會覺得非常痛苦。東西越多,人對它的需求度越低,這跟人們常說的“物以稀為貴”異曲同工。

這就是“幸福遞減定律”。它告訴我們,當人缺少一樣東西的時候,得到它,會帶給我們極大的喜悅和滿足;然而,當我們不缺它的時候,每多得到一件,其滿足感和幸福感就降低一點,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甚至讓人感到厭煩。

(2)人的需求是呈階梯狀分布,並且不斷上升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言人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成了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五個需求依次形成階梯狀分布。生理需求是人類最根本最直接的需求,但是給人的滿足感小;而自我實現需求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往往是在前麵四種需求都得到滿足以後才會去追求,但它帶給人的滿足感最大,滿足這類需求能引出更深刻的幸福體驗,達到精神安寧和內在生活的充實。

每個人都沿著需求層梯向上攀登,一個需求滿足以後,又會有新的需求產生。而新需求的產生有兩個決定性因素:一是個體感到缺乏些什麼,即不足感;另一個是個體期望得到什麼,即求足感。一般說來,當人們有不足感和求足感的時候,就會產生不安與緊張的情緒。為了擺脫這種情緒,就會形成一種內在的自我驅動力去努力追求,當達到以後,隨著滿足感逐漸消失,又產生了不足感或求足感,進而引起新的需求。如此這般周而複始,不斷遞進。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你可以根據對方的事業狀況、經濟條件、家庭背景等來判斷對方所需求的是什麼。比如:一個其貌不揚卻總是衣著光鮮靚麗的人,他多半非常在乎自己的外形,如果你讚賞他很有氣質,勢必能夠迎合他的需求。相反,如果你用錢去酬謝對你施以援手的有錢人,多半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因為,對方此時對錢的需求已經遠遠低於獲得他人尊敬、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如果你能備上一份特產,誠意十足地登門道謝,再配以“如果不是你……”“我真是幸運,能夠得到你的幫助……”“現在,像你這樣有錢又好心的人真是太少了……”之類的話,往往能夠讓他心花怒放。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經常需要揣測對方的需求,但不能沒有根據地胡亂揣度,而應以人的需求共性為根據,綜合考慮對方的個人情況來把握對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