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當人的心理狀態或情緒波動大、感受強的時候,無意識記憶的事物會被記得更牢。換言之,生活中那些具有重大意義的、引起人濃厚興趣的、能激發人情感的人和物被記住的可能性比較大。
在社交活動中,我們都希望自己是高效率的,能夠盡可能快速地建立起盡可能多、盡可能和諧的人際關係。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成為別人社交對象的合適人選,而且要成為最佳人選。這就要求我們在初次與人接觸中要留給對方良好的、有特色的、個性化的印象。比如:公司的老板難得到公司露一次麵,職員自然要把握難得的機會,給老板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才有可能被重用。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與人的初次接觸給彼此留下的印象都具有時效性,越具有特色、表現越出色,留給對方的印象就會越深,其時效也就越長。
想從人群中“異軍突起”,就要打造自己特有的個人品牌。首先,我們可以從提升個人魅力方麵來努力。
個人魅力來源於人的個性,而表現於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個很有個人魅力的人,往往都能巧妙地將自己的個性特點用言行展現出來。所謂的技巧大致包括下麵幾種:
(1)用行動突出熱情。熱情是極富感染力的,它讓人感覺愉快。主動與對方握手,微笑著自我介紹,真誠地讚美,以及向對方施以援手等,都是一個人熱情的表現。對方很容易因為我們的熱情而長久地記住我們。
(2)用語言突出幽默。幽默能夠輕而易舉地吸引人的注意力,引起人的興趣。它是在短時間接觸過程中讓別人牢牢記住我們的有效工具。
(3)用眼神突出自信。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很多人看人都會先看一個人的眼睛。麵帶微笑、從容大方地正視對方,同時心裏想著“我是最棒的”,這樣,眼睛就會閃耀著自信的光芒,讓自己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4)用抑揚頓挫的語調突出從容。語調抑揚頓挫才有節奏感,才有感染力,才能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5)適時表現自己的才能。人們對那些多才多藝、才華出眾的人都是難以忘懷的。在與陌生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一定不要錯過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
個人魅力的修煉雖然很容易給對方留下美好的印象,帶給對方愉快的感受,但是要達到“鶴立雞群”的效果還要製造自己個性的閃光點。
首先,我們要注意保持優雅的儀態。行為舉止優雅得體是一種良好修養的表現,會給人以很有氣質的感覺,讓自己顯得出類拔萃。而舉止優雅的基本要求就是:不徐不急,落落大方;無論是坐立還是行走,都要挺直腰背,抬頭挺胸收腹。
其次,表情盡可能地生動起來。在人際交往中,表情是我們傳遞喜怒哀樂的重要工具之一。表情越是生動,傳遞出的情感就越強烈,給人的感受也會越深刻。
再有,搭配服飾,突出自己的優勢。在眾星雲集的電影節或者頒獎典禮上,明星都會精心地選擇服裝,而選擇了最佳的服裝,勢必也會成為焦點,由此可見,服裝確實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根據自身的長相、身材、氣質、身份、出席場合等來精心選擇服裝,讓自己脫穎而出。
在這個講究個性和個人魅力的時代,那些平庸、毫無特色者注定會被人忽視。因此,我們要提升個人魅力,秀出自己的閃光點,這樣才能做社交場上的明星。
10.恐懼心理讓社交成了煉獄
“站在人群中,那些來曆不明的目光讓我感到恐慌。”
“我寧願做一個毫不起眼的人,不被注意地站在角落裏,也不願意參與到人群中去。”
“更多時候,我疏遠稠密的人群,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待在小屋裏,寧可對著布娃娃發呆,也不願走到街上去麵對眾人陌生的目光。”
……
其實,類似情況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麵對陌生人會覺得不舒服、不自然;在公眾場合總是低著頭,不願意說話,即使說話也很小聲;站在台上發言會雙腿顫抖、呼吸急促、思維混亂、說話口吃——這些都是我們曾經經曆的。即使那些似乎和社交恐懼根本靠不上邊的公眾人物,比如美國前總統卡特、電影明星凱瑟琳·戴尼維等,也都可能曾經對社交懷有恐懼。
社交本是一場舞會,用來敞開自己,與人共享別人的、自己的快樂。然而,對社交恐懼者來說,社交如同煉獄苦海。
社交恐懼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是一種心理障礙疾病,心理學上稱為社交焦慮失協症。它具有很高的患病率。在美國,患社交恐懼症的人數僅次於抑鬱症、酗酒而名列第三,是典型的心理疾病。
它的主要表現是:自我封閉,不敢交友,害怕社交。在人前,社交恐懼症患者常常會手足無措,嚴重時還表現為不敢在公共場合打電話,不敢單獨和陌生人會麵,有人在旁邊就無法工作等較為極端的行為。同時,還會伴有心慌、顫抖、出汗、呼吸困難等身體不適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