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心理因素影響人際關係(3)(1 / 2)

孔子非常後悔,他為自己的錯誤判斷感到很慚愧,他說:“我僅憑言辭判斷人,對宰予的判斷就發生了錯誤;僅憑相貌判斷人,對子羽的判斷就發生了錯誤。”

在第一次見子羽和宰予的時候,孔子因為單從對方的言辭、相貌上來判斷人的品德才智,因而有了冷漠醜陋的子羽而青睞善辯的宰予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按理說,孔子是優秀的大教育家,他的學問可謂淵博,見識也比一般人廣,他在識人方麵應該是有一套較為深刻的見解的,然而,他也出現了判斷上的錯誤。孔子的這種“以貌取人”,就是“體貌效應”在起作用。

心理學上這樣定義體貌效應:它是指因人的身材和相貌而導致別人對其認識上的成見。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的身材和容貌對其生活、工作、交際都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由於多數人在判斷人時都容易受到“體貌效應”的影響,從而導致判斷上的失誤。通常情況下,人們都會羨慕那些身材勻稱、容貌姣好的人,因為在眾人看來,這樣的人散發出一種無形的魅力,讓人羨慕的同時還想接近他。相反,身材不好或容貌醜陋的人往往容易被冷落。

生活中的方方麵麵,都有體貌效應的存在,它影響著人們的判斷。然而,我們都應該明白的是,“體貌效應”雖然對我們在人或事物的認知上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它畢竟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識方法,倘若完全遵循此規律,則難免會出現對人判斷上的失誤。

受體貌效應影響的人實在是數不勝數。看過小說《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龐統是個長相奇醜但極具才華之人。在當時,各國的統治者都希望招攬賢士、將才,很多人都被稱為是任人唯賢、愛才惜才的典範。但是具有“真本事”的龐統的境遇卻並不順利。原因就是在他身上發生了令人扼腕歎息的體貌效應。

孫權向來以任人唯賢著稱,但是他卻曾“相馬失於瘦,遂遺千裏足”。孫權的愛將周瑜死後,魯肅便極力給他推薦龐統。孫權一聽此人具有將帥之才,高興得不得了,但是等見到龐統後,便由最初聽說時的“大喜”變成了“心中不喜”,原因就是由於龐統生得“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再加上龐統對孫權一向器重的周瑜並不十分推崇,孫權便錯誤地認為此人狂傲,用他並無多大益處。看孫權如此態度,魯肅忙對孫權講了龐統在赤壁大戰時“獻連環計,立下奇功”的事跡,可是孫權已經先入為主了,他對龐統沒有好印象,因此便固執地表示“誓不用之”。

魯肅深知龐統是個人才,既然孫權不肯任用,那就推薦給劉備好了,畢竟劉備此人寬厚待人、求賢若渴。然而,誰知道結果依然如前。盡管劉備愛才心切,而且他也早已了解龐統的價值,但是當他滿懷期待地見到了龐統後,心一下子就涼了下來,看到龐統“貌陋”,他“心中亦不悅”,於是不肯委以重任,勉強給龐統安排了個縣令這樣的小官去做。

龐統確有曠世之才,當時的各國統治者們也的確是求賢若渴,但是龐統卻幾次遭冷遇,不得重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長得醜,給人的第一印象不好。孫權和劉備都是沒有見到龐統前聽說其曠世之才時欣喜若狂,但是在見了以後,都因此人相貌醜陋而變得心中不悅了,這就是體貌效應在其中起作用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識人是了解一個人的開始。我們在識人時一定要注意自己不要陷入體貌效應的陷阱,不要單憑對方的衣著打扮或身材相貌來判斷此人是否富貴、是否有才、是否有德……而應對其做進一步了解。另一方麵,由於體貌效應的普遍性,我們在個人形象上也不能總是不修邊幅,不然很可能會給他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是很難改變的。也許你會說,相貌是天生的,總不能為此去整容吧?的確不至於如此。很多時候,我們的確無法改變自己的相貌,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整潔的衣著、必要的修飾、穩重的舉止、優雅的談吐等來樹立自己的形象。倘若因為形象的問題而影響了自己的前途,就得不償失了。

8.心理平衡,社交才能和諧

1958年,社會心理學家海德對人如何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問題做了專門研究,並提出了“平衡理論”,又稱“POX理論”。

P與O各代表一個人,X是第三者或事件;P、O、X三者共同構成了環狀閉合係統;三者間的關係按其正負特點,分別取+1或-1,如果關係取值相乘結果為+1,則人的心理處於動態平衡,反之則不平衡。

假如P是我們自己,O是交往對象,X是對喝咖啡的看法。

當對方喜歡喝咖啡(即:關係2取+1),認為喝咖啡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即:關係3取+1),並且對方喜歡我們(即:關係1取+1)時,對方的心理狀態才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