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認為,人類普遍有一種平衡需要,人們喜歡完美的平衡關係,而不喜歡不平衡的關係。一旦人們失去平衡,就會在心理上產生緊張,從而促使人按照“最小努力原則”重新找回平衡、轉向和諧。
在上麵的例子中,假如對方喝咖啡並不是我們所喜歡的(即:關係3取-1),而對方喜歡喝咖啡(即:關係2取+1)時,如果對方是認可我們的(即:關係1取+1),那麼關係1、2、3的乘積為-1,對方心理產生不平衡,感到緊張。為了擺脫緊張感,對方就會遵循“最小努力原則”來進行調整。
當對方認為,要使自己不喜歡我們比使自己不喜歡喝咖啡更困難時,對方就會放棄對喝咖啡的喜好,即:關係2取-1,來重新找回平衡。反之,如果放棄喜歡喝咖啡比較困難的話,對方就會變得不喜歡我們。
在這8種情況中,1~4都是屬於暫時性的,5~8才是人的心理比較穩定的狀態。換言之,無論開始時情況是怎樣的,最終都會歸同於5~8中的一種情況。
那麼,4種動態平衡狀態對人來說有何區別呢?對此,海德及後來的社會心理學家紐科姆等人做了進一步的研究,他們認為:最後一種動態平衡是最理想的,在這種平衡狀態下,交際雙方P和O都會更加愉快。
根據海德對“POX”理論的描述,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有意識地為實現第8種平衡狀態創造條件。
雖然人際交往中的平衡效應並不是我們能夠掌控的,但是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技巧來尋找到它。也就是說,我們無法改變他人,而一味迎合他人又是讓自己非常痛苦的事情,因此,我們要特別注意選擇自己的社交對象,尋找那些誌同道合的人來交往。這樣的交往必然是令人愉悅的。
有人說,與自己誌同道合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難道我們對此就真的無能為力了嗎?
我們知道,當拋起一枚硬幣時,剛開始可能連續幾次硬幣落下後的結果都是顯示正麵,或者都是背麵;然而,隨著拋硬幣的次數增多,正麵和背麵出現的次數會逐漸趨同。
同樣的道理,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我們能廣結人緣,那麼就一定能找到很多與自己誌趣相投的交往對象。那麼,如何廣結人緣呢?
在此之前,我們需要注意幾個原則性問題:第一,廣結人緣要兼顧事業和生活的需要,要平衡物質和精神的需要,要重視心智方麵的需要;第二,人脈資源的結構要科學合理,比如,性別結構,年齡結構,行業結構,學曆與知識素養結構等;第三,我們必須意識到廣結人緣的十二字真言——互惠、互利、互賴、分享、堅持、用心。
接著,我們可以以現有的人脈為基礎從三方麵來努力:一是積極延伸人脈深度,所謂人脈深度是指人際關係縱向延伸的情況,即達到了什麼級別;二是拓展人脈廣度,而人脈廣度是指人際關係橫向延伸的情況,即範圍(區域與行業)有多廣;三是增強人脈關聯度,這裏所說的人脈關聯度即人際關係與個人所從事行業的相關性和人脈資源直接的相關性。
對此,具體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積極參加社交活動、樂於助人、請熟人介紹、參加社團組織、利用網絡等。總之,隻要我們積極行動起來,有意識地擴大自己的交際圈,就一定能夠找到誌同道合的人。
9.我行我秀,個性形成印象
全世界總共有將近200個國家,對大多數國家在地圖上的領土形狀、位置等,我們都記不太真切,但對那些具有顯著特征的國家卻記憶深刻,比如:中國版圖像雄雞、意大利版圖像一隻高筒皮靴和足球、法國版圖近似六邊形等。
在一場參加人數眾多的宴會中,主人循例對每一位來賓表示歡迎,即使與來賓素昧平生。然而宴會結束後,主人能回憶起姓名的大概都是在身形、相貌、年齡或者地位等方麵有與眾不同特色的人。
生活中,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人總是容易記住那些具有特色的、與眾不同的人或物。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家們常說的“萊斯托夫效應”。
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對初次接觸的事物所采用的都是無意識記憶。所謂無意識記憶是指沒有自覺識記目的,沒有任何識記方法,而且也不會做出意誌努力的識記。無意識記憶的效果帶有明顯的偶然性,能記起什麼、什麼又是沒有印象的,這些都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