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誤會指的是對人的看法與實際情況不符,而無意之中產生的認識上的錯覺。一方麵,由於自身的言行不夠謹慎,言談行事欠周到、細致、精明之處,致使他人不能準確地領會你的意圖,從而產生誤會。另一方麵,由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曆、學識、價值觀、氣質、心境等,對同一件事、同一句話,不同人的理解是不同的,當人們以自己的眼光來看他人的時候,就容易誤解他人。
一旦人與人之間產生了誤會而又不能及時化解,那麼後果是相當可怕的。除了讓雙方都非常痛苦、煩惱、難堪之外,甚至可能會引發始料不及的悲劇。比如,當朋友之間產生了誤會,如果不及時化解,就有可能使友情破裂,甚至雙方由朋友變成仇人。所以,陷入誤會的圈子後,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理智地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解除。下麵有幾點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1)消除自我委屈情緒。出現誤會後,總以為自己正確、有道理,而對方簡直就是無理取鬧、不可理喻;自己是受委屈的人,對方是欺負自己的人。如果懷有這樣的委屈情緒,就必定不願開口向對方解釋。這是非常不利於化解誤會的。此時,我們一定要放下心中的委屈,要這樣想:“也許真是我什麼地方做得不好,才讓他有這樣的誤會,也難怪他反應那麼大了。”為對方不合理的行為找到合適的理由,心裏的委屈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放下委屈後,隻要我們真誠地向對方表明心跡,誤會便會消除。比如:同朋友當眾討論一個問題,誰知越說越激烈,無心之中說了許多過頭的話,傷害了他,使他誤以為你是故意讓他難堪而使自己出風頭。這時,你就不能認為他小家子氣,竟然這樣誤解你、冤枉你,而要想到自己確實做得有些過了,應真誠地向他道歉,這樣才能保持友誼。否則,就會因一次爭論而導致朋友關係破裂,甚至水火不容。
(2)查清原因方可化解怨恨。產生誤會後,一方怒氣衝衝地興師問罪或者怨恨對方、敵視對方;而另一方也覺得莫名其妙、滿腹狐疑,完全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這樣的情況也不少。此時,被誤解的一方就一定要冷靜,必須下一番工夫內查外調,搞清楚對方的誤解源於何處,否則,怎樣解釋都是徒勞的,弄不好還會誤會加誤會。
(3)戰勝自己的懦弱,當麵說清。誤會的類型各種各樣、形形色色,但最簡捷、最方便的解決法便是當麵說清。有人由於懦弱,不敢麵對,結果使問題越來越複雜。記住,誤會產生,雙方一定要當麵說清,不要找第三者傳話。其一,這樣顯得沒有誠意;其二,由於第三者並非當事人,不了解具體情況,很容易用錯了語氣,傳錯了話,讓誤會加深。因此,一定要克服困難,戰勝懦弱,想方設法當麵表明心跡。
(4)及時解釋。誤會產生後,有的人礙於麵子,覺得一時不好啟齒,便想:“過段時間再說吧!也許到時候他自己就明白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時間越拖越長,誤會越陷越深,到最後成了“死結”,更加不好解決。所以,有了誤會要及時解釋清楚,時間越長越被動。
5.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哈曼·托勒是美國斯邁爾公司總裁,他在與那些大電器公司進行長期承包合作的時候,很注意對公司的要人進行感情投資,即使是對那些顯得無關緊要的年輕職員,他也同樣殷勤對待。
無疑,哈曼是個社交的高手,他非常明白自己今天的付出將在日後帶來什麼。所以,當自己的目標人物身上有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比如晉升為經理時,哈曼就會在第一時間跑去祝賀、贈送禮物,同時還邀請對方到高級餐館用餐。麵對哈曼這種盛情的款待,對方會怎樣呢?他們自然會在心裏想:“我從未給過這位老板任何好處,而且現在他也不可能從我身上獲得什麼好處,但是他對我仍是這樣真誠!如果以後有機會,我一定要好好報答他。”
哈曼善於利用心理學中的“互惠定律”,因而使自己的公司在競爭十分激烈的生意場上,生意日益興隆。
由此可見,互惠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際關係。其實,人與人相處就是這樣:“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互惠定律。
心理學上的很多實驗都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遵循著互惠定律,比如:心理學家巴克曼隨機選取互不相識的被試者,他分別單獨告訴被試者:“小組裏的××很喜歡你。”當然,這些好感信息都是巴克曼杜撰出來的。
在小組經過一次討論後,巴克曼告訴被試者,小組將被解散,要重新組成兩人小組進行討論,被試者可以將自己的選擇對象寫在紙條上,作為分組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