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心理因素影響人際關係(2)(3 / 3)

事實上,對人際關係的親疏產生影響的不僅僅是空間上的距離,興趣、喜好上的距離也對人際關係產生重要影響。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會因為彼此在某些方麵比較接近而感到相互之間更加容易接近;而這種相互接近,通常又會催生彼此之間的親切感,進而更加樂於接近對方、體諒對方。心理學上把人際交往中的雙方由接近而親密、由親密而進一步接近的這種相互作用叫做“親和效應”,也叫“近水樓台效應”。心理學家們通常用“自己人”來形容這種親和關係。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外表反映了其內心,服飾、言行、眼神等都在向別人傳達著某種信息,讓別人讀出你是否友善,是否願意與人交談。沒有人願意接近一個表麵看起來孤傲的人,因為沒有人願意看到自己被拒絕的場麵。因此,人們往往樂於去接近那些在他們看起來比較容易親近的人。

人們在人際交往和認知過程中往往存在一種傾向,即對於與自己較為親近的對象會更加樂於接近。人都喜歡待在熟悉的環境裏,和熟悉的、和善的朋友交流。這不僅讓人們覺得沒有危險,而且這種氛圍更具感染力。

勞倫是位來自洛杉磯的經驗豐富的女商人。她穿著時髦,講究品位。因為想放慢生活節奏、得到更多的歸屬感,勞倫搬到西南部的一個小城鎮。她喜歡這個城市和這裏的居民,但是她感到自己在這裏並不受歡迎。她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有朋友給她指出,她的衣著談吐讓當地人覺得她是在裝腔作勢,讓人產生一種距離感。於是,勞倫開始改變自己的穿著和說話方式,她穿著很隨意的衣服,與當地人談論當地的事情,試著讓自己多參加當地人的社交活動,試著讓自己看起來更加容易接近。慢慢地,她發現自己變得與新鄰居和新同事更加容易交流了。

在現實生活裏,人們往往更喜歡把那些與自己誌向相投、利益一致,或者同屬於某一團體、組織的人視為“自己人”。在其他條件大體相同的情況下,所謂“自己人”之間的交往效果往往會更為明顯,其相互之間的影響通常也會更大。因為是“自己人”,所以會感到相互之間更加容易接近。而這種相互接近,通常又會使交往對象之間產生親切感,從而更加相互接近、相互體諒。

因此,人們要想使自己的熱情能夠得到對方的正麵評價,就應該在交往過程中積極創造條件,努力製造共同點,從而使雙方都處於“自己人”的情境中,從而產生親近感。

在人際交往中,切忌高高在上俯視眾生,那樣大家都會遠遠地看著你,而不會真正地與你談心。隻有深入了人心,大家覺得你可親了,才會與你接近。

心理學家認為,人緣好的人,他們在有意或無意中利用了心理學上的“親和效應”,其中關鍵點是挖掘共同點,成為自己人。就是找出自己與周圍人的共同之處,它可以是血緣、姻緣、地緣、學緣、業緣關係,可以是誌向、興趣、愛好、利益,也可以是彼此共處的同一團體或組織。

7.消除以貌取人的心理

生活中,我們常聽人說“某某一看就不是個好人”“某某麵善”。對於那些看起來“賊眉鼠眼”和“慈眉善目”的人,相信大家在內心都會對其有個最基本的判斷。通常情況下,多數人都會認為前者非奸即盜,後者卻是大慈大悲,而無論是小說裏描寫的人物形象,還是熒屏上詮釋的角色,也大都與普通人對人物本質的判斷相似。很顯然,這是以貌取人。

據說在我國的春秋時期,有位名為澹台滅明的武城人,字子羽。此人長得醜陋無比。他想拜孔子為師,但是孔子看他體態、相貌醜陋,便沒有產生好的第一印象。當時,孔子認為,如此醜陋的人怎麼會有才華呢?因此,便表現得極其冷漠,不願將子羽收為弟子。對此,子羽也有所察覺,因此便主動告退,回家自學。在家中自學的子羽嚴格要求自己,他不攀附權貴,不鄙視貧者,努力修身養性,刻苦自強,最終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而孔子所收的弟子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人。此人眉清目秀、玉樹臨風,且能言善辯。第一次見麵,孔子就對他產生了好印象,認為此人將來必定會很有出息。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孔子也日漸發現,宰予雖麵貌端莊,卻缺乏品行又懶惰成性。為此,孔子罵他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