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被試者選擇的幾乎都是巴克曼說的喜歡他們的那個人。
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聖誕卡片實驗也是很好的證明。
在某個聖誕節的前夕,艾賓浩斯給一群素不相識的人寄去了聖誕卡片,而這些對象也是隨機抽取的。
艾賓浩斯寄卡片的時候,他對回音並沒有抱太大希望。然而,真實的情況是,他收到了一堆這些陌生人回寄的卡片。
這兩個實驗有力地證明了,互惠關係定律對我們的人際關係有著重大的影響。那麼,為什麼當人有所得到的時候,就會在將來的某個時候回報呢?
簡單地說,這出於人的負債感。比如,超市經常會設有讓顧客免費品嚐的商品促銷活動。很多人都發現,如果接受了那個滿麵笑容的促銷員遞過來的免費品嚐食品,即使自己並不那麼鍾情食品的味道,也會或多或少象征性地買一點。其實這就是商家很好地應用了“互惠定律”,把讓人產生負債感的自然力量釋放出來,進而成功地銷售了自己的商品。
那麼在現實中,我們怎樣才能讓“互惠定律”產生作用呢?在正式運用互惠關係定律的操作過程中,我們要掌握以下小技巧:
(1)要了解對方,並給予對方理解。隻有充分了解對方,才不會有“吾之蜜糖,彼之砒霜”的情況發生。而給予對方理解正是一種最基本的互惠,這是對對方的尊重,是獲得對方對你的肯定的前提;否則,很容易引起對方對你的“反射性”否定,進而產生負麵效果。
(2)要經常表達感激之情。心理學家指出,人際交往是朝著酬賞增加和代價減弱的方向發展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物質酬賞帶給人的滿足感會越來越弱,而心理酬賞則不會。因此,要想滿足對方越來越多的酬賞需求,隻有選擇心理酬賞才是明智的,而感恩正是心理酬賞的一種主要方式。
另一方麵,經常表達感激之情能夠感染對方,讓他也知道感恩,使互惠的效果得以保證。
(3)永遠不要抱怨。我們必須知道,在付出到獲得之間,有一個時間過程,有時這個等待的時間會遠遠超過我們所預期的。如果這時我們抱怨,那麼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會白費。
(4)改變自己。蒙哥馬利說:“對別人經常心灰意冷、束手無策的人,他們不是無法改變別人,而是不能改變自己。”當我們發現自己所作的努力完全石沉大海的時候,我們要自我反省,然後改變自己。問問自己是不是一開始就選錯了對象,畢竟這個世界上兩個人天生不合的情況是存在的;想想自己是否有做得不當的地方,對於度的把握是否恰當。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所謂人際關係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心理關係,這種關係是在彼此交往的過程中形成的,是直接的和可感知的,並且蘊涵著一種價值關係。換言之,互惠與互利是人際關係的一個準則。想要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首先要做到與對方在心理上互惠,然後才能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達成互惠,建立起彼此之間的友誼。
6.從心理上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人們之間從互不相識,變得喜歡對方、和對方成為朋友,或者討厭對方、和對方對立起來,真的是一個非常奇妙的過程。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在起作用呢?其實,原因是多方麵的,但不可否認,距離是影響人際關係親疏的重要內容。
美國心理學家克思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讓一位男性同時和兩位女性說話,一位女性坐在離他0.5米的地方,另一位女性坐在離他2.4米的地方。等談話結束後,詢問這位男性對誰的好感多一點。
結果顯示,男性普遍認為,自己對坐在0.5米遠地方的那位女性更有好感。
1956年,心理學家懷特也做了一個針對相關問題的調查研究。這次的調查研究是針對一個叫派克森林的郊區居民點的友誼模式進行的。
派克森林的居民到這裏定居的時間相差不遠。他們住房的外觀都很相似,居民住房的位置大都是隨機選取的,因此,誰和誰成為鄰居帶有偶然性和隨機性。
接下來,懷特對這裏居民的社交對象和交往頻率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他發現,人們的社交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鄰近性,他們的交往對象幾乎是都離自己家較近的幾個街區範圍以內的居民。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住得很近的人明顯地容易建立友誼,更容易彼此喜歡和吸引,更容易成為朋友。人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