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不願意與任何人接觸;心情愉悅的時候,會覺得每個人都那麼可愛;自信的人總是那麼有魅力;心胸狹窄的人容易嫉妒、猜疑他人,總是被人討厭……其實,人際交往的內容是人的思想、觀點、興趣、情感和態度的相互交流,其目的是溝通、協調和建立一定的人際關係,而這一切都是以人的心理為基礎的。一個人的心理素質與這個人的人際關係好壞有著直接關係。
1.與社會隔絕會對人造成極大的傷害
1920年,在印度的某個森林裏發現了一個8歲的被狼養大的人類孩子——卡瑪拉。
卡馬拉的身體外形與一般人有些不同,她的四肢長得比一般人長;雙腳的拇指也稍大;兩腕肌肉更加發達。她不會站立行走,采用手腳並用的方式爬行;她喜暗怕光,白天多躲在陰暗的角落裏,等到夜間才出來活動,而且每到淩晨1點至3點就會像狼一樣號叫;她討厭穿衣服,常常粗野地把身上的衣服撕掉;她擁有超乎常人的敏銳視覺和嗅覺,但不會說話;當然更沒有理性可言。
這個8歲的女孩,除了外形和人還保持著八九分的一致,其他方麵表現出來的與狼並無差異。
心理學家認為,這是由於卡瑪拉從出生以後就長時間遠離人類社會所造成的。換言之,人不僅是自然人,也是社會人,若離開了人類社會這個大環境,就不會擁有健康的心理而成為一個真正健康的人。
卡瑪拉被帶回人類社會後,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精心護理和社會化培養,才慢慢地表現得比較像正常人。這裏提到的“社會化”,是指一個人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積累起社會經驗,按照社會所規定的行為規範行事和生活,同時,人積極、努力使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更符合自己心中的模樣。這是社會和個體的雙向作用過程。
人的社會化過程從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直到死亡降臨。首先,個體通過與他人的各種接觸感受社會影響,掌握了語言和知識經驗,學會了建立社會關係,形成了道德觀念等,使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完整的社會人。與此同時,個體通過工作、社交、參與社會活動等方式,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人的一生與社會之間有著斬也斬不斷的聯係。人出生的時候會有醫院的出生證明,接下來會登記戶口,成年以後要領取身份證,結婚的時候會領取結婚證……這些都是個人和社會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最好證明。
心理學家將這種個體與社會之間緊密聯係、不可分割的現象稱為社會性規律。倘若個體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陷入大麻煩之中,即使違背隻是短暫的。
《魯濱孫漂流記》中的魯濱孫,因為海難而被迫遠離人類社會,在荒島上,他感到生活變得異常艱難。而美國電影《荒島餘生》中的主人公在短暫的離開後回來,發現自己再次適應社會變得如此痛苦,他在公司的職位被人占了,自己的妻子改嫁他人,他一時無所適從,生不如死。
由此可見,隔斷或者再次建立起自己與社會的聯係都是非常艱難和讓人感覺痛苦萬分的事情。因此,與其被動地接受這種聯係,不如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社會化的過程中去,努力地工作,積極地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主動學習外界的各種知識,這樣我們一定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2.以積極的心態和人交往
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在與人隔絕的環境中健康生活。換言之,人際交往對人來說,就像空氣一樣不可或缺。
人是感情動物,必須時刻進行感情上的交流。在邁向成功的道路上,要想堅持到底,僅僅依靠信念的支撐是不夠的,良好的人際關係會使人獲得一種強大的力量和熱情,在成功時得到分享和提醒,在挫折時得到安慰和鼓勵,這必將有助於心理的平衡。
人從出生後就開始了人際交往。個體在與家人、同伴的交往中積累了社會經驗,學到了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知識、技能、態度、倫理道德規範等,從而自立於社會,取得社會的認可,成為一個成熟的、社會化的人。脫離人類社會的個體,身心會遭受嚴重打擊,甚至難以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人際交往不僅是人類作為“人”生存著的需要,同時也是個人發展的需要。一個人的精力、心力、能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們不可避免地需要他人的幫助,因此,要想成就事業,就要善於溝通,建立和諧、良好的人際關係。
古語說:“勢單力薄,聯絡諸侯。”也有經濟學者說:“實力未夠,就自己做車廂,掛人家的火車頭。”由此可見合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