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林本來就準備隨便打發她,見她說話都哆嗦,更不屑地瞥了她一眼,說:“你還是回去吧,你得找對人才能辦成事,你看我現在這副被‘流放’的模樣,哪裏像是管事的人啊?”
喬莉一聽這話,快哭了:“您是廠長,晶通……不都是您說了算嗎?”
王貴林瞥了她一眼,心想:就這樣一個話都不敢說的丫頭片子,還跟我談什麼業務。他不再說什麼了,隻是冷冷地回了一句:“你還是回去吧。”
喬莉隻好乖乖地站到一邊去。
事例中的喬莉見到王貴林後,話都不能正常說,總是停停頓頓的,讓王貴林覺得,根本就不用談,她已經認輸了,直接打發她走就可以了。這就是未戰先降的後果。談判中,若不繞開這一誤區,言辭中早已透露了你認輸的信息,那你必敗無疑。
要有製勝的談判,就應當避開這一誤區。那麼,怎樣說才不會誤入這一禁區呢?首先你要在心理上克服自卑心理。然後把重點放在措辭上。言語之間,不要讓對方覺得你已經在氣勢上低頭了。比如,可以說“不知您考慮得如何”,就不要說“希望您不會覺得我打擾了您,不知道我能不能問一下您結果”。可以說自信滿滿地說“我是專程來向您了解您的意向的”,就別膽小地說“我怕您拒絕跟我們合作,所以我……”大大方方地去說話,語氣要平穩,不要一副卑怯、害怕的樣子。一句話,繞過未戰先降這一誤區,你才有希望取勝談判。
總之,未戰先降,難以達到談判的目的。千萬別做一個主動投降的人,這樣的人,隻會成為別人談判中的俘虜。
75.忌三句話不離對談判結果的追問
談判中有一大忌諱,那就是:三句話不離對談判結果的追問。這既是一個雷區,也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雖然說,談判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結果,但作為談判者,你必須充分地考慮對方的感受。
如果談判中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追問對方談判結果,連一個考慮與權衡的空間也不給對方,對方必然會覺得壓抑。況且,你雖是一個比較合適的選擇,但對方仍有備選。即使跟你的合作失敗了,他還可以和別人合作,既然如此,他又何必要承受你給的壓力呢?
吳明是個車險業務員,這個月,他的業績很糟糕,一連半個月都沒有拿到一張訂單。這天,終於有一位客戶打電話來說,對他們的車險很有興趣,希望吳明能過去跟他當麵談。吳明高興壞了,立即動身去了。
見到客戶後,他開始耐心地向客戶介紹他們公司的車險。因為客戶本來就有意願,加上吳明的仔細講解,他更看好這份保險了。但是,車險畢竟是一份不小的開支,所以他準備再考慮一下。
吳明不明白這位顧客的意思,他隻想快點跟他簽約,於是談判剛結束,他就急著問:“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可以簽單?”
“我再考慮一下。”
“我們的車險是絕對劃算的,您不用擔心會吃虧。”
“我對你們的車險很滿意,但我想再和我家人商量一下。”
“我覺得不用商量了,這麼劃算的車險,您還等什麼?”
客戶還是堅持需要一點時間考慮,吳明隻好起身告辭,但他走時還不忘問一句:“應該沒什麼問題吧?”
客戶微笑以對,沒有作出直接的回答。
吳明離開後,客戶出門去辦事,不巧在電梯口又遇到吳明,本以為再和吳明寒暄兩句就可以了,沒想到吳明問道:“您考慮得怎麼樣?應該差不多了吧?”
這讓客戶有點為難,他隻好說:“別著急,給我點時間。”頓時,吳明讓這位客戶覺得很反感,客戶禮貌性地笑了笑,然後立即離開了。
兩天過去了,這位客戶一點音訊也沒有。鬱悶之餘,吳明找朋友訴苦,朋友聽他說完整個事情的經過後,惋惜地說道:“你性子太急了,你幹嘛老問人家結果如何啊?客戶都說了兩天後給你回複,你就沉不住氣?你想啊,要是有人向你推銷你喜歡的東西,窮追不舍地問你購買的意願,你煩不煩啊?要是我,想買我也不買了,又不隻有你一家。”
頓時,吳明恍然大悟,也後悔莫及。
本來這位客戶的訂單吳明是勢在必得的,但他卻因為苦苦追問談判結果而讓客戶避而遠之。假如他能耐住性子,繞開“三句話不離對談判結果的追問”這一誤區,那他可能就能如期地接到客戶的電話了。所以說,談判結束時,不要苦苦追問結果。
我們不否認,要盡快知道談判結果,但是知道它的方式不應是“著急”,而應是“積極”。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往往,踩到談判雷區——三句話不離對談判結果的追問——的人是“著急”,而非“積極”。他們迫切地想知道談判結果,因而可能會直截了當地說:“您看,我們談得也差不多了,要不把合同簽了吧?”或像事例中的吳明一樣,不時地冒出一句:“你考慮得如何?”更有甚者,甚至會直接跟在對方身後,一直追問:“相信我們的合作一定會很愉快的,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能簽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