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轉變思維,高效行走職場(2)(2 / 3)

模式化工作術

模式化工作術,指的是建構高效的工作模式,推廣於大多數工作者,用以提升工作效率。透過模式化,可以讓工作變得易於複製、學習與套用,使得原本“隻有我能做”的工作,變成任何人都能做的工作。工作沒有模式的人,常常會因辦事方法失當而蒙受損失,這樣的人不知道如何分配事務,而總是做重複矛盾的事情,常會出現有的地方“過猶”,有的地方“不及”的情況。這樣的工作不得當,工作無計劃、無模式,導致大量的精力和體力的浪費。

堆積如山的例行事務,是否讓你疲於奔命?工作不是意誌力大考驗,善用模式化工作術,其實你可以更輕鬆!模式化工作術,不僅可以增加效率、提高產能,還可以提升員工素質,堪稱是新時代的完美工作術!“我忙得沒有時間……”這句話幾乎是每個現代上班族的口頭禪,然而,仔細分析之下,很容易就會發現,其實很多人都將大把的時間耗費在一些重複或類似的工作上,導致真正需要花時間思考的問題,隻能草率處理。

如果能為這些重複的工作找到一個固定的模式,隻要遇到相同的情境,就加以套用,勢必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進而就可以將省下的時間拿來處理更加棘手的問題。

模式化在處理具體事物時,更能發揮強大的作用。每個人每天從事的工作大致可分為兩類:其一,不需要用頭腦的例行作業,如回複電子郵件、製作文件、電話聯絡、填寫報表等;其二,必須用頭腦的思考型工作,例如擬定企劃案、經營策略、人事考核等。普通工作者其實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時間都在處理例行事務。因此為例行事務建立一勞永逸的標準化流程,將事務徹底簡單化、步驟化,直到不需要腦力、毅力、記憶力便可迅速完成,甚至交給他人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成效,將節省下來的時間投入在思考性的工作上麵,這樣也就事半功倍了。

舉例來說,出差整理行李時,光是準備必用品就花了一兩個小時,事後發現還是遺漏了某種東西,隻得又中斷手邊進行到一半的事。其實隻要準備好一張整理清單,就能避免這種情況。

仔細思索你的工作,將所有可模式化的工作建立架構,能夠不用思考的事,就別花時間思考,這樣就可以將時間、精力投入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在反複演練中,找到最適合自己、最能有效運用個人能力的模式,就像在工作過程中尋找一條固定路線一般,為自己創造熟悉的工作捷徑。這樣你的工作會變得從容不迫,卓有成效。

如果你的工作能力很強更應思考如何為每一種工作建立標準架構,讓他人遵循照做也能產生相同效果,而當你的工作全都可以交付給他人時唯一的路就是向上晉升。

偷懶思維:偷懶與拒絕的高效藝術

工作正專注的時候,突然有客人來訪、企劃案寫到一半客戶來電話抱怨、才開始做事就被全公司的緊急會議打斷……每天處理這些計劃外的變化是不能提升工作效率的。所以我們要學會拒絕突發情況,找回工作的主導權。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在於用更少的勞力得到更好的成果,但是當我們完成效率化讓繁忙的工作出現一點空檔時,卻又被臨時安排工作,變得更忙碌。一次又一次地效率化→空檔被安插→忙碌→再效率化,這樣無限地循環下去,事情永遠做不完。問題的症結在於可利用的空檔裏總是被安插新的工作,而要想打破這個循環,重點在於運用偷懶思維在空出來的時間內好好地休息一下。

所謂偷懶思維指的是學會拒絕無意義的事情,不用自己做的事情,盡量交付他人處理,積極地進行休息以盡快重整精神的思維。運用偷懶思維節省出的時間可用於思考與創造,以達成更高的效率,這是解決所有突發狀況、掌握工作節奏的方法。換句話說就是:進入效率化→空檔偷懶→更從容不迫地工作→效率化的循環。不過施展偷懶功夫時,絕對不可倒置,不可產生該做的事情沒做到的壞結果。你必須在工作上表現得精明能幹,上班族一天當中能專心工作的時間可能隻有兩三個小時,遠比我們想象的少得多,思考如何增加可自由運用的時間,並且在寶貴的時間內產出比他人更多的成果,永遠是工作者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