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0章 敦煌莫高窟 (求訂閱)(2 / 2)

這是所有華人移民都要經曆的過程,在異國他鄉,華人要做到自尊、自愛、自重,老華人的言傳身教猶為重要,中心思想就是:想在這裏活得好好的,就要改掉國內的陋習,適應新環境。

這裏沒有辮子沒有長袍,走在一大堆穿著杜克標準服裝的同胞中間,你的長辮應該剪掉了吧?你的長袍應該換了吧?這是我們的大東家創造出來的服裝:大反領、領帶、直筒褲、皮帶,世界首創,這是我們的國服,你好意思穿著長袍跟我們一起混?

通過早期的老移民來教導新移民,這是陳承宇早就想好的辦法,不能讓國人在國外丟人現眼,要讓外國人看到一個有禮貌、有力量、敢擔當的中國人新形象。

新移民來到社區,社區領頭人會第一時間詢問你有什麼特長?例如木匠、瓦工、燒磚燒瓦、做生意、礦工、種田……。新移民的特長,很大程度決定在新環境下的職業。

當然如果你不滿意現在的職業,可以參加各種培訓班,白天要上班的就參加晚上舉辦的培訓班,最常見的是駕駛員,挖掘機、拖拉機、鏟車、汽車等機車駕駛員。

腦子特別好使的、有各種奇思妙想的,通過考試加入杜克實驗室,那真是名利雙收,基本薪水高,搞出了發明還有利潤分成。

隨著國立圖書館和國立博物館的落成,軒轅聯邦共和國派出了特別行動小組,到全世界買書,特別是在中國,把古籍書高價買回來,好過以後戰亂被毀。陳承宇親自指揮了五個行動:

一個是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陳承宇親自參加行動,駕駛飛艇,從欽州出發,行程三千公裏,到達莫高窟後,選擇在夜裏降落,直接找到第16窟,打開北麵用石塊砌封的牆壁。

在燈光下露出了藏在牆壁後麵的密室,裏麵貯滿了各種經卷、文書、織繡、畫像等約5萬餘件,全部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古籍,除了漢文之外,還有栗特文、佉盧文、回鶻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

內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門雜文的宗教文書以及文學作品、契約、賬冊、公文書函等的世俗文書。

眾人把東西全部搬上飛艇後,把原來的密室按原來的樣子封存。眾人趁夜起飛,回到加裏曼丹島,把文物全部放入博物館。

不久,坐落在燕京的杜克大學向清政□府提出申請:杜克大學曆史係將對敦煌莫高窟進行詳細考察、修複,請求批準考察行動,並且因莫高窟附近強盜橫行,杜克大學曆史係請求在考察期間,可以雇傭護衛。

杜克大學校長陳林上下活動,撒出大把銀子之後,不久,一道聖旨下發:同意。杜克大學按陳承宇的指示,抽調2000人成立了敦煌莫高窟護衛隊。

在敦煌莫高窟鄰近建起了一片營地,並且開墾良田,植樹小造林,把一個小綠洲的荒涼之地,建成了一個有著湖泊的綠洲,終年瓜果飄香不斷,種上的水稻、玉米等農作物連年豐收。

這支護衛隊執行的是保護敦煌莫高窟的任務,但凡是來搞破壞的,一律嚴罰。憑借著較高的軍事素質,消滅了一支又一支不長眼的土匪隊。在軍閥混戰期間,保持中立,誰來莫高窟搞事就打誰。

有兩支軍閥部隊本來是敵對關係,相約在莫高窟決一死戰,莫高窟護衛隊聞訊,馬上出擊,向兩支軍閥部隊打去。憑借著先進的武器,極高的軍事素質,2000人對陣30,000多人,以少勝多,毫無壓力,把這兩支軍閥部隊打得滿地找牙,從此之後再也無人敢來莫高窟搞破壞活動。

這支2000人的護衛隊在這裏紮根發芽,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幾十後,這裏已經成為一個重鎮了。這支護衛隊保護了敦煌莫高窟半個多世紀,莫高窟的所有壁畫、佛像沒有一絲一毫的損壞,還修複了很多損壞部分的壁畫、佛像……

新中國成立前夕,軒轅聯邦共和國把從藏經洞裏搬走的五萬多件文物全部完璧歸趙。莫高窟護衛隊也功成舌身退,把莫高窟的防守與政府軍交接。

當年的老護衛隊幸存下來的已經七八十歲,不足三分之一了,2000人經過五、六十年的發展,後裔已經有2萬多人。按照當年的契約,莫高窟護衛隊大部分人移居巴西亞馬遜流域,因為五、六十多年前,陳承宇總統在巴西亞馬遜流域劃分給2000名護衛隊員,每人500畝森林土地……

此是後話,暫且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