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人天南地北扯來扯去,就扯到學業。潘銘鍾出身倫斯勒理工學院,當時也算是一等一的理工學院,見識自然不凡,但潘銘鍾發現,對於自己提出的重點、難點、百思不解之處,陳承宇總能深入淺出,洋洋灑灑,輕輕鬆鬆剖析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怪不得能研究出兩個專利,潘銘鍾心悅誠服的想。
看看將近午飯時間,陳承宇囑咐潘銘鍾休息下。今天的運動量對他來說,也許是太大了,臉色有些發白。
陳承宇走到廚房的時候,看到絲特朗太太正在準備午飯,陳承宇對這位美國媽媽十分尊敬,沒有她無微不至的關懷,就沒有今天健康的陳承宇。
“絲特朗太太你好,謝謝你把食材買回來,今天我將用雞燉湯,隻有多吃雞湯,潘的身子才很快好起來。”
“孩子,廚房不是你呆的地方,而且你也不會做湯,還是讓我來做吧。”
“不,絲特朗太太,潘需要喝中式雞湯。”
“孩子,你會做嗎?”
“會的,我可是從小看著我的中國媽媽燉雞湯長大的。”
陳承宇先燒水,然後用刀把其中的一隻雞宰殺,把雞浸入熱水中,拔毛,開膛破肚,除去內髒,然後衝水,把雞切成兩半,留一邊晚上,另一邊“當當當”的斬成塊,放鹽醃製,切薑片,洗幹淨蘑菇,把大的蘑菇切細,洗鍋生火,把成塊的雞肉和蘑菇分別落鍋翻炒,然後雞肉蘑菇薑片等一起放進湯鍋裏,猛火煮得沸騰,降為小火,進行一小時的燉湯。
整個過程,行雲流水,毫無停頓,猶如在五星級大酒店做了三四十年的大廚一樣。看呆了絲特朗太太。
“孩子,你的表現讓我驚訝,我對你有了新的認識。”
午餐的時候,絲特朗太太、潘銘鍾對陳承宇做的蘑菇雞湯,讚不絕口,潘銘鍾胃口大開,連喝了二碗湯,絲特朗太太表示晚上她要做這個蘑菇湯給全家人喝。
接下來的日子,成了定例——早上,陳承宇監督潘銘鍾鍛煉身體,教練詠春拳,連帶著陳承宇也積極參加體育運動了,早餐後回哈孚大學聽課或是繼續自己的研究實驗,晚上回絲特朗先生家住,雞湯成了絲特朗太太一家每晚固定的例菜,蘑菇香菇輪換著燉,不變的是雞肉。盡管這樣重複,絲特朗太太一家仍是好評如潮,食之不厭。用艾麗絲小姑娘的話來說:“這個味道太奇妙了,百吃不厭。每次我都有把自己的舌頭也一起吞下去的衝動。”
1879年8月,陳承宇的《一種廉價製造電燈鎢絲的方法》再獲專利通過。消息再一次轟動了哈孚大學,陳承宇成了全哈孚大學的偶像。
同月,陳承宇的三項專利《一種長壽命的白熾燈燈絲材料——金屬鎢》和《一種用鎢絲做燈絲的白熾燈生產工藝》、《一種廉價製造電燈鎢絲的方法》以75萬美元的轉讓費一起打包轉讓給了當時的美國著名風險投資大王戈登?布朗先生。
1879年8月17日,哈孚大學收到了寄自英國《Nature》(《自然》)雜誌的一個給陳承宇的郵件,收發處驚奇的是信封上麵寫著“陳承宇教授收”,收發處不勝驚奇:哈孚大學什麼時候有個陳承宇教授了?後來才知道《自然》雜誌社的編輯搞了烏龍,《自然》雜誌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科學期刊,他們認為寫出這樣高水平論文的人,一定是教授了。
陳承宇在這篇題目為《電離學說》的論文裏,用實驗,驗證了電解質溶於水能不同程度地離解成正負離子;離解程度決定於物質的本性以及它們在溶液中的濃度,溶液越稀電離度就越大的原理。陳承宇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的消息傳開,整個哈孚大學的學生,都有一種與有榮焉的感覺,畢竟在頂級雜誌社上發表文章,間接證明了母校的實力,大家跟著臉上有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