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在美國的生活(2 / 2)

另外三個大小夥子上來,一一跟陳承宇深深擁抱。

“好了,孩子們,現在該吃早餐了”。絲特朗先生溫和地說:“來,請大家坐下吧,首先讓我們感謝主賜與我們食物。”

飯前禱告開始了……

吃過早餐之後,一家幾口就分開了:絲特朗先生和老大亨特要去律師行工作,當然不是同一間律師行;絲特朗太太留在家裏;老□二羅傑斯在另外一所大學上學,老三約翰和陳承宇同路,都是哈孚大學的學生,而且是同一屆的同學;老四艾麗絲是附近中學的學生。

能夠住在離哈孚大學路程比較近的絲特朗先生的家裏,全靠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卓越先驅者、偉大的愛國者容閎先生。(近代化也叫現代化,在英文是同一個單詞。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就是工業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從中世紀社會轉化為近代社會的進程。)容閎於1847年,由老師——美國教育家布朗?巴特勒牧師帶回美國,隨同的還有黃勝、黃寬共三名學子。後來容閎進入耶魯大學學習,於1854年畢業。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之一。

在容閎、曾國潘、李鴻章的極力促動下,留美幼*童終於成行,而把幼*童分散、生活在美國普通家庭中,這是一個天才般的構思。

容宏在中國留美幼*童抵美前,就和耶魯大學的校長波特先生交換過意見,為了讓孩子們盡快完成語言學習關,熟悉美國社會文化,決定將留美幼*童分成2至4個人一組,住進位於美國的馬薩諸塞州和康涅迪格州的十幾戶中產階級家庭裏。事實證明,這個方法確實有用,不到一年時間,幼*童就攻克了語言關,可以和當地的孩子玩成一片,在課堂上用英語交流毫無阻滯。

考上大學前,陳承宇與潘銘鍾,還有一個考上耶魯大學的留美幼*童鍾文耀,一起住在絲特朗先生家裏,陳承宇與潘銘鍾年紀最小,剛到美國的時候才9歲,鍾文耀13歲。他們一起渡過了愉快的幾年時間。當時他們穿著長袍,腦後拖著根辮子,在上學、放學的路上,常常有一大群美國小學生跟在後麵喊:“中國姑娘!中國姑娘!……”

有時實在忍不住,潘銘鍾和鍾文耀就象兩頭小老虎一樣撲向對方,盡管對方牛高馬大,但他們毫不懼怕。最後收拾殘局的往往是陳承宇。陳承宇的廣東合浦陳氏家族,有練習詠春拳的習慣,陳承宇5歲開始習詠春拳,此時已有幾年功底,打倒一大片小洋人毫無壓力。

每當潘鍾二人快要落敗之際,陳承宇就斜刺衝出來,充分運用詠春拳之朝麵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真衝的特別,幹脆利落的打倒幾個,其餘的一哄而散。

旁邊的美國人不但不幹涉,還給陳承宇掌聲鼓勵。

幾年之後,陳承宇和潘銘鍾第一批考上大學,陳承宇考上哈孚大學;潘銘鍾考上倫斯勒理工學院;稍後鍾文耀考上耶魯大學。三人勞燕分飛,各奔前程。

上大學之後,而且由於學習的需要,而且陳承宇表現出有足夠的能力,證明能照顧自己,才被允許寄宿於哈孚大學內。隻有到了周日,時不時才抽出一天時間回到絲特朗先生家住一晚。

在所有的留美學生裏,陳承宇和另外一名叫潘銘鍾的學生,刻苦讀書是出了名的,他們把學校當作了訓練學霸的地方,淩晨四點就起床苦讀,甚至在吃飯時間,一邊就餐一邊看書,時不時記筆記。這種玩命般的刻苦學習方法,與後世的高考生相比,有過而無不及。

這種不分日夜的學習,也會使人的身體體質急劇下降。

就讀於倫斯勒理工學院的公派留學生潘銘鍾,就是因為學習過於刻苦,考上大學不足一年,不幸客死他鄉。不過,潘銘鍾這輩子沒有那麼早死了,死在中法戰爭的各位同學性命亦無虞,因為——我來了!

正是:今日智珠在手,定叫未來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