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好窟窿之後,鄭板橋立即叫人在衙門口貼一張醒目的告示:“本官日夜受理狀子。”接著他又親自寫了一副對聯:
黑漆衙門八字開
有錢沒理莫進來
於是,喊冤的、告狀的百姓絡繹不絕,他經常夜以繼日地工作。由於鄭板橋判案公正,百姓稱他為“青天大老爺”。
三江才子王爾烈
野外黃花好似金釘釘地
城內白塔猶如玉鑽鑽天
王爾烈(?-1801),字君武,號瑤峰,別名仲方。清乾隆、嘉慶年間,遼陽縣賈家堡子人。清翰林院編修、侍讀。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庫全書》纂修官並三通館纂修官。王爾烈家學淵源,聞名遐邇,有“三江才子”之稱,兄弟亦負盛名。傳他在江南主考時,曾自負地說:“天下文章數三江,三江文章數吾鄉,吾鄉文章數吾弟,吾為吾弟改文章。”
幼年時,王爾烈在當地魁星樓私學館就讀。這年秋天,他和同學們跟著老師去郊外遊玩。麵對金菊盛開的原野,老師出對考試眾學生:
野外黃花好似金釘釘地
同學們聽了,大都不知所措,無以答對。王爾烈想到剛路過的白塔,便對道:
城內白塔猶如玉鑽鑽天
老師聽了此聯後非常高興,同學們都恭賀他。他決心從今更加發奮。
王爾烈郊遊知淺薄
近視千山五百出
遠望九州十八川
有一天,王爾烈與朋友去遼陽城外的千山郊遊,來到龍泉寺前。隻見樹木蔥蘢,山石圓渾秀潤,遠山坡上雜樹成行,層林疊翠,近處參天古樹,枝長葉茂,好一派秀麗景象。王爾烈看到這大好的風光,不禁詩興大發,當即取出筆墨,在龍泉寺門柱上寫了一句上聯:
近視千山五百出
同行的朋友都對不上來。王爾烈站在門前,看著眾生,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不想外麵的喧雜之聲驚動了寺內的元空方丈。這方丈早年是個秀才,因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他走進人群,抬頭看了看上聯,說道:“這上聯確是好句,隻是目光之中隻有一座山啊,神州大地可不隻有這千朵蓮花一座山呀!”元空接著說:“我這裏倒有個下聯,還請賜教。”說完,念道:
遠望九州十八川
文字對仗工整,立意深遠,胸懷寬廣,意境高遠。王爾烈聽了,心想,這長老的下聯比起我的上聯來,境界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我應該虛心學習。
宋湘妙對門吏
急水推沙粗在後
勁風吹穀癟行先
宋湘(1757-1826),字煥襄,號芷灣,廣東梅縣人。著名的詩人、書法家和教育家,嘉慶進士。性格豪放、詼諧,為人真率,詩書雙絕,世譽嶺南才子。文采風流,輝耀一世。其詩雄直豪放,哀樂無端,飛行絕跡,磊磊落落,自成一家。
宋湘幼年時人雖聰明,但不愛學習。正如他在詩中所寫:“老屋柴扉樹打頭,青山屋後水分流,受書十日九逃學,恨不先生命牧牛。”正因此,有一次考試時他竟然遲到,門吏要他答對所出之聯才許進去。門吏出的這個上句是:
急水推沙粗在後
宋湘畢竟有些小聰明,靈機一動,說:
勁風吹穀癟行先
他借風車揚穀為喻,意思是說考試不能看來得早晚,“先行”的也許是“癟穀”,後來的卻不一定都是“粗沙”。
嘉慶四年,宋湘中進士。為官期間,宋湘關心民疾,積極用世,政績斐然,為當地百姓所稱頌。滇南一帶,至今仍流傳不少有關宋湘治水、種棉、植樹、開礦、辦學和除暴的佳話。
阮元妙對
難付千金諸子百家仍躺架
飽覽萬卷一目十行已藏胸
阮元(1764-1849),清代著名才子,江蘇儀征人,字伯元,號芸台。乾隆年間進士。文才僅次於紀曉嵐,主持校刻了《十三經注疏》、《皇清經解》,其他著作也很豐富。
阮元幼年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庭貧困,但是他酷愛讀書,買不起書就去借來抄,還常常到街上的書店裏找書讀。他天資聰穎,又肯下工夫,讀過的書大多過目不忘。
這一天,他又到書店去看書。老板對這個隻讀書不買書的孩子已經很熟悉了,就好奇地問他:“你常來我店裏,看了那麼多書,沒有一本合適嗎?”阮元不好意思地回答說:“當然有合適的,其實我早已經‘買’下了不少書。”老板感到奇怪:“你何時買的?”阮元開口就把《易經》背誦了好幾頁。老板十分喜歡這個愛讀書的孩子,他拿出文房四寶,讓阮元以買書、讀書為題作一副對聯。阮元略加思索,揮筆而就:
難付千金諸子百家仍躺架
飽覽萬卷一目十行已藏胸
老板覺得這個孩子非同尋常,於是,他慷慨地將那部《易經》送給了阮元。
有一年冬天,家裏眼看就要揭不開鍋了,母親叫小阮元去他舅舅家裏借點錢回來買米。舅舅家是當地知名的富裕戶,但舅母卻是個吝嗇鬼。阮元跑了幾十裏路趕到舅舅家,不巧,舅舅出門去了,舅母讓他先在院子裏一個凳子上坐下等著,她有點急事,也要出去一趟。誰知這一等就是幾個時辰,一直到太陽偏西,也沒有見到舅舅和舅母。於是,他用火棍在舅舅家的碾盤上寫下一副對聯,轉身回家了。他舅舅從外麵回到家,一眼就看見了那副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