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古時候有個姓周的大官,自以為文武雙全,自負得不得了。有一天,他帶了一班隨從來天心閣遊玩,抬頭看見幾隻鴿子在上麵跳躍啄食。低頭一想,正好炫耀一下自己射箭的本領。

隨著一聲弓響,羽箭飛了,鴿子倒還在那裏站著。周大人一看,自己出了醜,很惱火。有個手下很會拍馬屁,說:“大人真是好箭法!隻是此處太吵鬧了,所以沒射中鴿子。不如大人詠詩作聯讓我們見識見識吧!”

周大人一聽,這下屬說得有理,就順勢下了台階,並說,要是誰答出了下句,便賞銀十兩。隨從中立刻發出一片歡呼聲。周大人以鴿子為題出道:

天心閣閣落鴿鴿飛閣未飛

旁邊的人都說答不出來,就算有能答出來的也不敢答。

這時,正好來了一個送茶的村童,他剛好上了幾年學,也會對句。他說,我能對上:

水陸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大家一聽,齊聲叫妙,周大人隻好把十兩銀子賞給了村童。

在回去的路上,周大人細細一琢磨,如夢初醒,急忙下令把那個對自己不恭的村童抓回來,可哪裏還見得著村童的蹤跡?

張弓無顏因李木

弓長張張弓張弓手張弓射箭箭箭皆中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難開

從前有個善於張弓善箭的人,名叫張弓,人稱“張弓手”。他雖然射得一手好箭,但卻喜歡自吹自擂。

一日,他在野外練習箭法,旁邊有不少人圍觀,見他百發百中,紛紛為他叫好。張弓更加得意忘形,於是他放下弓箭,要來紙筆,揮毫寫了一副對聯:

弓長張張弓張弓手張弓射箭箭箭皆中

張弓寫完後,眾人湊上前一看,看不大懂。正在議論之時,有一個路經此地賣弓的人也擠進來看熱鬧。他看了上聯後,微微一笑,隨即拿出自己的弓,請張弓試一試。

張弓大模大樣地走過來,道:“不費吹灰之力。”可說來也奇怪,他一連試了幾張弓,雖然使盡了平生之力,憋得臉紅脖子粗,卻沒有拉開一張。

這時,賣弓的人上前問:“你可知道這是什麼木料做的嗎?”張弓搖搖頭,答曰:“不知。”賣弓人說:“我這弓都是用李木做的。”張弓驚訝地問:“李木並非良材,怎能做出如此之硬的好弓?”賣弓人笑道:“這就要看木匠的本事了。”接著,木匠走到桌案前,拿起筆,在張弓的上聯下邊寫出了下聯: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難開

眾人看了這副對聯,仍感不解,要木匠解釋。木匠於是說:“他姓‘弓長張’,我姓‘木子李’;他叫‘張弓’,我叫‘李木’;人稱他‘張弓手’,喚我‘李木匠’;他善‘張弓射箭’,我卻善用‘李木雕弓’;他射箭‘箭箭皆中’,可惜拉我的弓卻‘弓弓難開’。”

眾人聽了哄堂大笑,張弓羞愧得無地自容,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從此再不敢在人前誇耀自己。

酸秀才路邊出醜

大籮是籮小籮也是籮

小籮裝進大籮兩籮合一籮

棺材是材秀才也是才

秀才裝進棺材兩才合一材

有一秀才,平日裏自視甚高,走起路來都是眼睛朝天。有一日他到外邊遊玩,黃昏時遇見一個農夫賣菜歸來。農夫肩挑竹籮,一口大一口小。秀才見了,不禁引起文思,隨口吟道:

大籮是籮小籮也是籮

小籮裝進大籮兩籮合一籮

秀才吟罷,覺得甚妙,便又高聲反複吟誦。農夫見他那副酸溜溜的樣子十分厭惡,剛巧路上又過來幾個人,抬著一口棺材。農夫靈機一動,也對著秀才高聲吟道:

棺材是材秀才也是才

秀才裝進棺材兩才合一材

秀才聽畢,滿臉通紅,真想找一個地縫鑽進去。

學生諷對先生

抓而癢癢而抓不抓不癢不癢不抓抓抓癢癢癢癢抓抓越抓越癢越癢越抓

生了死死了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古時候,讀書人都喜歡吟詩作對。在學堂,私塾先生出上聯,學童對下聯。

有一日,私塾先生出了一句歪聯:

抓而癢癢而抓不抓不癢不癢不抓抓抓癢癢癢癢抓抓越抓越癢越癢越抓

先生說完便讓學童對,見學童們想了半天沒有一個人能對出聯來,便罵了一句:“你們這些笨蛋,看哪個能先答出來。”

有一個學生聽罷,心想,就以“先生”二字來對。於是他站了起來,說:“先生,我來對。”先生點了點頭,學生開口對道:

生了死死了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先生聽了,火冒三丈,跌坐在椅子上,氣得半天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