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做客

鸚鵡能言寧比鳳

蜘蛛雖巧不如蠶

宋初現實主義詩人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濟州巨野人,有《小畜集》。北宋初年的詩歌大多是輕佻浮華,缺乏人民性,王禹偁極力反對這種風氣。

王禹偁幼年聰慧伶俐,七八歲便能詩文,是遠近聞名的“神童”。相傳他的父親是一個磨工。一日,濟州從事畢士安聽說王禹偁是個要強的孩子,就把他找了來,對他說:“你們家靠磨麵過日子,你能不能拿石磨作首詩?”

王禹偁不假思索,隨即吟道:

但存心裏正何愁眼下遲

得人輕借力便是轉身時

畢從事對他的才華感到驚訝,邀他至府中做客。席間,畢從事一直稱讚王禹偁出口成章、能言善辯。然而眾人見他出身庶民,年幼而且寒酸,於是有鄙視之意。一位私塾先生便出一上聯讓他對:

鸚鵡能言寧比鳳

意思是說,即使你能講幾句詩雲曰,但也隻能像鸚鵡學舌,怎比得鳳凰的高貴呢?王禹偁會其意,便回敬道:

蜘蛛雖巧不如蠶

意思是說,蜘蛛雖說也能拉絲,可比蠶差遠了。蠶吐出的蠶絲能織出漂亮的綢緞,可蛛絲就不成了。

畢士安一聽小禹偁對得這麼好,挺佩服。以後,也不拿他當晚輩看了,見麵就叫他“小友”。

觀音點化蘇東坡

發憤讀遍天下書

立誌識盡人間字

蘇軾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受父親蘇洵的影響,非常喜歡讀書。他天資聰明,記憶力特別強,每看完一篇文章,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經過幾年苦讀,年輕的蘇軾已是飽學之士,別人看不懂的書,他能看懂;別人不認識的字,他能認識;別人不理解的文章,他能發一通議論。這樣一來,許多人對他佩服三分,有的甚至要拜他為師。

蘇軾名噪一時,洋洋自得。啟蒙老師見了,很是擔憂,特地送給他一張“學無止境”的條幅,可蘇軾看後卻不以為然,隨手把條幅丟在書房角落裏。

蘇軾乘著酒興,揮筆寫了一副對聯,命家人貼在大門口:

讀遍天下書

識盡人間字

看了蘇軾以當代才子自居的對聯後,有的人點頭稱讚,有的人卻連連搖頭。啟蒙老師氣得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安。

傳說這事被觀音大士知道了。一天,他變成一個老翁,下凡間來找蘇軾。這天,蘇軾正在家裏看書,忽聽仆人通報,門外有人求見。他出來一看,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翁,便問道:“老人家有什麼事?”觀音指指門上的對聯,問:“先生真已讀遍天下書,識盡人間字了?”

蘇軾一聽,傲慢地反問道:“難道我能騙人?”

老翁從口袋裏摸出一本書,遞上前說:“我這裏有一本書,請先生幫我識識看,那上麵寫的是什麼?”

蘇軾想:這有何難!他接過書,看也不看,就說:“你聽著,我念給你聽!”可當他把書從頭翻到尾,又從尾翻到頭時才發現,那書上的字他竟一個也不認得。老翁在一旁連聲催道:“先生,你快念呀,快念呀!”

蘇軾急得滿頭大汗,這書上的字他從來沒見過,怎麼能念得出來呢?他隻得問:“你這書是從哪裏來的?”

老翁說:“先生,別問是哪裏來的啦。天下的書你不是都已讀完了嗎,快念啊?”

蘇軾滿臉通紅,隻好如實回答說:“我沒有讀過這本書。”

“你這本書都沒有讀過,那為什麼要貼這副對聯呢?”老翁問道。

蘇軾聽了,羞愧萬分,伸手想把門上的對聯撕掉。老翁忙上前阻止道:“慢!我把這副對聯改一下吧。”邊說邊把對聯改成:

發憤讀遍天下書

立誌識盡人間字

“年輕人,不要再狂妄自大了!學無止境,學無止境啊!”觀音現了原形,諄諄告誡道。

蘇軾聽了,茅塞頓開。回到書房,謙恭苦讀,勤奮學習,終於成為有名的大學問家。

少年汪應辰立誌

馬蹄踏破青青草

龍爪擎開白白雲

汪應辰(1118-1176),南宋信州玉山人,字聖錫,自幼聰明而凝重,善於吟詩作對,且常常語出驚人。紹興年間十七歲時考中狀元,官拜吏部尚書。

汪應辰小時候,家裏貧窮,讀書學習連燈油都買不起,他就利用閑暇時間拾柴賣以掙幾個小錢。因為買不起書,他就常常向別人借書誦讀,一經過目則不忘。他十歲大的時候,在鄉裏就已經頗有名氣了。學校的老師想試一試他的才學,就出句讓他對:

韓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

汪應辰應聲對道:

仲尼三十而論道惟公其然

為生活所迫,汪應辰十幾歲就到縣裏去做工。當時,喻樗在玉山縣任縣尉,汪應辰正是他的下屬。喻樗聽人說這個小夥子善於作對子,就在一次訓練間隙把他召到跟前,指著旁邊的幾匹馬出聯道:

馬蹄踏破青青草

汪應辰不假思索,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