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難度地難量乾坤度量

對句巧妙地回敬對方,氣勢更為宏大。意思是:我們的文官武將具有極為寬闊的胸懷,豈是你所能夠理解、領略得了的?那使臣聽了,似乎也明白了其中的含義,既羞愧,更佩服。

一百春聯

地下七十二大賢賢賢易色

天上二十八星宿宿宿皆春

清代康熙年間,李光地(1642-1718)才學出眾,官拜文淵閣大學士,是朝廷的重要大臣。

一年春節前,康熙皇帝讓李光地做100副春聯,替換皇宮的舊聯。李光地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事,又不敢推辭,隻能應承下來,然而心裏直發愁。

他的四弟李光坡正好從家鄉到北京來看望哥哥,知道這件事後,笑著一拍胸脯,說:“兄長請寬心,這事包在我身上好了。”

一連幾天,李光坡天天出去遊覽京城名勝,把春聯的事丟在腦後。眼看快到除夕,該向皇上交差了,李光坡卻一副都沒寫,可把李光地急壞了:跟皇上說話不算話,可是欺君之罪呀!李光坡說:“別急!我已經想好了。”提筆便寫了一副,說:“已經全寫完了。”哥哥心想:你才寫了一副,還有99副呢!但一看弟弟的春聯,光地便放心了。

原來光坡寫的是:

地下七十二大賢賢賢易色

天上二十八星宿宿宿皆春

李光地拿給皇上,康熙一看:72加上28,正是100,以一當百,連連誇獎:“奇才!奇才!”青岩神童周漁璜

樹影橫江魚遊枝頭鴉宿浪

山色倒海龍吟岩畔虎眠灘

周漁璜(1665-1714),清初著名學者,詩人。字漁璜,號起渭,一字桐埜,別號載公,貴陽青岩騎龍人。周漁璜少時,貴陽來了一位頗有學問的巡撫大人。這位巡撫帶了一幫雅士清客,到當地著名的遊覽勝地甲秀樓去觀賞月色。群芳競豔,清香撲鼻,長虹臥波,岸柳掩映,皓月千裏,浮光耀金。此景此情,引人入勝。巡撫大人頓生奇思,隨口吟出一個上句:

樹影橫江魚遊枝頭鴉宿浪

雅士清客極盡逢迎之能事,卻沒有一人能將下聯對出,連巡撫大人自己也沒有對上,隻好掃興而歸。回到府衙,巡撫將這半副對子書出,派人將它貼在城門之上,貼出告示懸賞征對。這時,有一個小孩上前想請人幫他將告示揭下。公差見了,以為是頑童胡鬧,便怒斥道:“你個小東西,連告示都夠不著,搗什麼亂,快滾!”那孩子毫不畏懼,理直氣壯地說:“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快帶我去見巡撫!”這時,圍觀的人中有人認出這孩子是神童周漁璜,便上前幫他揭下告示,要公差放心帶他去。

到得府衙,巡撫命周漁璜當堂做對。小漁璜提起筆來一揮而就:

山色倒海龍吟岩畔虎眠灘

寫的也是倒影,生動逼真,與上聯意趣相投。巡撫想,這孩子很有才華,將來必成大器。

漁璜井的故事

彎腰桃樹倒開花蜜蜂仰采

歪嘴石榴斜張口喜鵲橫戡

有一天,周漁璜經過一寨子,見男女老幼正守著一枯井發愁。周漁璜很是好奇,便問老人們發生了什麼事。老人們告訴他,村子長期缺水喝,去年挖了一口井,誰知才過了一晝夜,就幹涸了。後來,有一道人來到井邊,用木炭在石壁上寫了下半邊對子,並說隻要有人對上半邊對子,井水自然就會冒出來。我們村裏沒有讀書人,沒法子,所以在此發愁。

周漁璜到壁一看,果然有一行字:

彎腰桃樹倒開花蜜蜂仰采

周漁璜想了想,安慰大家不要著急,遂從地上揀起半截木炭,在石壁上寫出上半邊對子:

歪嘴石榴斜張口喜鵲橫戡

剛一落筆,隻聽咕嚕一聲,井裏就冒出水來了。村裏人為了記住周漁璜的功勞,就把這口井叫“漁璜井”。

方苞對詩

稻草紮秧父抱子

竹籃裝筍母摟兒

方苞(1668-1749),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是清代有名的散文家,桐城派的創始人,與姚鼎、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康熙時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

方苞幼年時聰穎過人,四五歲能對對子、誦章句,七歲讀《史記》,十歲開始讀經書古文,皆能背誦。一天,方苞在野外玩耍,時值鄉下農忙時節,男女老少在田野拔秧、插秧。田頭一個拔秧的農夫一邊用稻草捆秧,一邊念道:

稻草紮秧父抱子

方苞聽了,駐足田頭。農夫見是一小孩站在這裏,口裏又念了剛才的一句,笑著問方苞:“你能對出下聯嗎?”方苞認真尋思,自言自語道:“稻草,父也;秧,子也。”他舉目前望,見不遠處的竹林裏,幾個婦女正把竹筍投入竹籃裏,他眉毛一揚,自信地點點頭,高聲對道:

竹籃裝筍母摟兒

農夫聽了,不禁連連點頭,稱讚這牧童是個奇才。

少年廷玉氣魄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