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講究立意、押韻、對仗和工整。本聯中,地名一氣聯成,很不容易。魏氏兄弟的巧聯趣聞,至今還在民間廣為流傳。切瓜分客

凍雨灑窗東二點西三點

切瓜分客橫七刀豎八刀

蔣燾(生卒年不詳)是明代有名的文學家,幼年時候極其聰慧,據說九歲就讀了不少書,諸子百家多有涉獵,尤其擅長對對。

有一次,他父親的一個文友來家裏做客。客人和他父親談得很熱烈,正在這時,外麵下起了小雨,濺濕了窗戶。客人看見後出了一個上聯,讓在座的人答對:

凍雨灑窗東二點西三點

在座的人絞盡腦汁,苦苦思索,可是誰也對不上。一時間,氣氛變得很沉悶,大家都在沉思苦想,連切好的西瓜都忘記吃了。正在大家發愁時,站在一旁的蔣燾望著桌子上切好的西瓜,靈機一動,一句下聯跳入腦海裏,他隨口就道出:

切瓜分客橫七刀豎八刀

在座的人聽了,齊聲叫好。

“伊尹一人”

馮二馬馴三馬馮馴五馬

伊有人尹無人伊尹一人

明朝有個知府叫馮馴(生卒年不詳),有一天,他在家裏請客。有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跟他父親一塊兒來赴宴。這孩子生得眉清目秀,很機靈。有人說,這孩子頂會對對子了。於是,一個客人提議讓這孩子對對子,指著知府馮馴說:

馮二馬馴三馬馮馴五馬

古時候,“五馬”又是知府的別稱。“馮馴五馬”就是指馮馴知府。這個上聯表麵上很簡單,實際上還真不好應對。許多大人都在苦思冥想。可是誰也沒想到,這孩子對出了下聯:

伊有人尹無人伊尹一人

伊尹是商朝一個有名的大臣。這麼難的對子,一個孩子對得這麼好,在座的客人們都很驚奇。宴會的氣氛由此熱烈起來,大家都興高采烈地談詩對句。

神童李開先

牆邊柳枕邊妻無葉不青

無夜不親

籠中鳥倉中穀有架必跳

有價必糶

明朝有一個文學家叫李開先,從小就很聰明,特別擅長對對子,被人稱為“神童”。有一天他的爺爺李聰過六十大壽,當地的一些鄉紳名流都來祝壽。

李開先家裏張燈結彩,大擺酒席,迎接貴客。那一年李開先才幾歲,這麼熱鬧的場麵他還沒見過,很是興奮,跟隨他的父親接待來賓。

來賓中有一個進士姓田,看到小開先長得眉清目秀,舉止又文雅,想親自試試他的才學。

飯後,田進士走到小開先的身邊,說要跟他對對聯。小開先心慌起來,自己一個小童,怎麼對得過大進士!他謙虛地說:“我字還識不了幾個呢,對對聯更是不通,怕要叫前輩見笑。”

田進士忙笑著說:“不要緊,先試試如何?”說著,便寫了上聯:

牆邊柳枕邊妻無葉不青

無夜不親

小開先聽了,感到這下聯有些難對,便認真地思索起來。他向外一看,見房簷下掛著幾隻鳥籠子,裏邊的百靈、畫眉在籠子裏正跳上跳下,一會兒吃米,一會兒喝水,很是可愛。小開先心裏一陣高興,有下聯了:

籠中鳥倉中穀有架必跳

有價必糶

田進士聽了十分驚訝,說:“此子以後必定大有作為。”眾賓客都高興得為他鼓掌。

萬安巧對客人

日在東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女居左世間配定好人

明代的萬安(生卒年不詳),字循吉,正統年間進士,於英宗、代宗、憲宗、孝宗四朝在朝做官,一直做到宰相兼吏部尚書。

小時候的萬安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他不但勤學好問,而且特別擅長對對子。一天清晨,住在他家的一位遠方來的客人起床後,在院子裏散步,見這孩子聰明伶俐,很是喜歡,就問他讀過哪些書,能不能對對子。萬安一一作答。客人聽了他的回答後,想考考他,見紅日從東方升起,彩霞萬縷,映照著西方像銀色鐮刀一樣的殘月,便感慨地說:

日在東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萬安抬頭向四麵一看,見一個書童和一個丫環去井邊提水,兩人翩翩而行,便對道:

子居右女居左世間配定好人

客人聽了,連聲誇讚對得好。

李西涯巧對夷使

朝無相邊無將玉帛相將

天難度地難量乾坤度量

明孝宗弘治年間,夷使入朝。這使臣粗通漢語,還十分喜歡中國盛行的對聯文化。有一天,這使臣向陪同他的明朝官員出了一個句子:

朝無相邊無將玉帛相將

當時,孝宗整頓吏治,與民休養生息,又善於納諫,社會相對穩定,曆史上稱之為“弘治中興”。外族使臣本來是想諷刺明朝的朝廷中無能人,最好是拿出“玉帛”來和他國修好。(古代諸侯會盟執玉帛,故又用以表示和好)陪同的官員聽了,一時竟無法答對,便回頭請教李西涯(生卒年不詳)。李西涯聽到後微微一笑,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