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

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衝天

張英(1637-1708),清初安徽桐城人,字敦複,號樂圃,又號夢敦,康熙時進士,一直做到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在任翰林院侍講學士時,為康熙講《通鑒綱目》等,深受康熙讚賞,說與他“朝夕談論,無異師友”,賜宅西安門內。這是清代開國以來詞臣賜居紫禁城內第一人。

他的兒子張廷玉(1672-1755),字衡臣,號硯齋,康熙時中進士,雍正時做到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立朝五十年,富貴壽考,為清代大臣之最。人們稱他父子為“父子雙學士,老少二宰相”。張氏父子都文才出眾,著述豐富。

張廷玉自幼聰明異常,不到十歲就能出口成章,善於對對子。有一年除夕,府中張燈結彩,燃燭放炮,熱鬧非凡。

張英就眼前之景出了個句子讓兒子對:

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

張廷玉正思索間,忽然響起爆竹聲,隨即對道:

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衝天

晚上守歲的時候,張英又以燈為題出句道:

除夕月無光點數盞明燈

替乾坤生色

這時,恰好更鼓敲響,小廷玉來了靈感,對道:

新春雷未發擊幾聲響鼓

代天地揚威

對句生動形象,氣勢磅礴,從中可見廷玉的胸襟和氣魄非同尋常。

鄭板橋斷案

四麵燈單層紙輝輝煌煌

照遍東西南北

一年學八吊錢辛辛苦苦

曆盡春夏秋冬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通常稱鄭板橋。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乾隆時進士,曾任濰縣縣令。

上任不久,正值年關。這天,來了一位告狀的塾師。他說:“我辛辛苦苦教了—年書,東家不但不給錢,還把我辭退了。”說罷,遞上年初簽下的契約。隻見上麵明明寫著:教書一年,付酬金八吊錢。

鄭燮問:“東家將你辭退的理由是什麼?”

塾師生氣地回答道:“他說我才疏學淺,教得不好,這實在是冤枉。一年都教完了,才嫌不好,分明是耍賴。”

鄭燮覺得塾師言之有理,就將其東家傳來。雙方一見,又爭執起來。

鄭燮一拍驚堂木,不許兩人再吵,然後對他們說:“你們東家西席各執一詞,真偽難分。我當堂出一題考考塾師,如答得上,東家照付酬金,若答不出,一文不給,你們看怎麼樣?”塾師自然想討個公道,就答應了。東家也不敢得罪縣太爺,隻好點頭。

鄭燮指指堂前的燈籠,出了一句:

四麵燈單層紙輝輝煌煌

照遍東西南北

塾師略作思考,然後回對道:

一年學八吊錢辛辛苦苦

曆盡春夏秋冬

鄭燮聽了,覺得塾師確有真才實學,便將耍賴的東家訓斥一頓,除當堂交付八吊錢的酬金外,還加倍罰款,收入國庫;同時還留塾師在縣衙辦事。

紀曉嵐巧解對聯

驚天動地門戶

數一數二人家

紀曉嵐(1724-1805)不僅是清朝乾隆年間的朝中重臣,同時也是當時著名的才子。有一年春節,紀曉嵐應一位鄉親的約請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

驚天動地門戶

下聯是:

數一數二人家

而橫批則是:

先斬後奏

有個素來嫉妒紀曉嵐的鄉紳,覺得這副對聯中有與當今天子及皇族相提並論的意思,於是就串通了當地官府,把這件事上告到了京城。乾隆皇帝聽說此事後很是不滿,就找來紀曉嵐,質問他為什麼要寫這樣一副欺君的對聯。麵對乾隆的質問,紀曉嵐故意裝出一副無辜的樣子,並解釋說:“聖上息怒,這副對聯確實是微臣寫的,可這副對聯說的隻是我那位鄉親家的具體情況而已,哪有什麼同皇族相比的意思呢?其實,我的這位鄉親家裏有三個兒子,老大是個賣爆竹的,爆竹一響,這不正是‘驚天動地門戶’嗎?老二是個專門負責在米店買賣糧食時過鬥的,這不正是‘數一數二人家’嗎?至於三個兒子中的老三,他是個賣燒雞的,他殺雞可不就是‘先斬後奏’嗎?所以,我的這副對聯說的隻是這三個兒子的職業罷了。”

聽了紀曉嵐的解釋後,乾隆也就無法治他的罪了,於是隻好重重地處罰了那個誣告紀曉嵐的鄉紳。

乾隆帝遊白龍寺

黃鶴樓中吹玉笛

紀曉嵐勤奮好學,文情華瞻,慧黠敏捷,是個對句奇才,天地萬物、古今詩賦無不可入對者,信手拈來,出口成趣,渾然天成,其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夫讓人歎為觀止。

乾隆皇帝南巡時,曾遊白龍寺,正巧碰上寺內鳴鍾,一時詩興大發,揮毫潑墨,展紙賦詩,寫下:

白龍寺裏撞金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