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隻活了63歲,但這63年是充滿血淚、自強不息的63年。
19世紀初,在斯德哥爾摩的一個偏僻街巷中,住著一戶普通的人家。1833年10月21日,就在這戶普通的人家,一個身體瘦弱的嬰兒呱呱墜地了,他就是後來成為炸藥大王的諾貝爾。諾貝爾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親時常給小諾貝爾講述古代科學家的故事,鼓勵他長大了做一個有用的人。母親婭賽性格開朗,聰明、樂觀而又自信。她對孩子要求很嚴,從小就叫諾貝爾做一些澆花、鋤草、清除垃圾等家務事,所以,諾貝爾自幼就養成了勤懇勞動的習慣和堅忍不拔的性格。
斯德哥爾摩依山傍水,風景如畫,市郊青山聳翠,綠水回環。諾貝爾和他的哥哥常常到野外爬山賽跑,采集奇花異草,所以他們從小就對豐富多彩的大自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841年,諾貝爾進入當地約台小學讀書,成績經常是名列前茅。後來他們全家遷居俄國。因他不懂俄語,不能進當地學校,再加上他身體不好,所以隻上了兩年學就輟學了。但家裏給他和哥哥請了一位優秀的家庭教師,輔導他們的數理化。
學習之餘,諾貝爾跟隨父親從事各種創造、設計,幫著研究水雷、水雷艇、大型發動機和炸藥等,耳聞目柒,受到不少啟發,在幼小的心靈中萌發了獻身科學的理想。應父親的意願,他17歲那年便以工程師的名義遠渡重洋來到美國,在很有名氣的艾利遜工程師的工場裏實習。實習期滿後,又到歐美各國考察了四年才回到祖國。
在實習和考察期間,他不但勤奮讀書,掌握了英、法、德、俄等國文字,還深入了解了各國工業的發展狀況,認識到世界人民對美好未來的希望和要求。當時,蒸汽機日益普及,促進了資本主義工業生產力的發展,使各國對煤、鐵的需要量急速增加。但礦山還缺乏先進的采掘機械,炸藥便在開發地下資源方麵起著主要作用。這些,使他更加堅定了從事應用化學研究和改進炸藥的意願。
諾貝爾刻苦學習,常常廢寢忘食。當時流傳著一則佳話:有次吃飯的時候,諾貝爾還在集中精力想問題,竟錯把桌上切麵包的小餐刀當湯匙舀湯喝。因為刻苦,他學得了許多新的知識,回國後先後發明了液體計、晴雨表附件等。在1859年,他的第一隻瓦斯表終於發明出來了,很快得到了政府的認可,獲得了專利權。
然而,年輕的諾貝爾並不滿足已有的成就,他把研究重點轉到了化學上來。正在這個時候,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了:法國發明了性能優良的炸藥。這個消息促成了諾貝爾竭盡全力來研究改進炸藥。
諾貝爾一天到晚關在實驗室裏,一次一次做著各種炸藥試驗。這事情被他的父母知道了。父母懂得這可不是個好玩意兒,弄得不好,會炸得皮開肉綻,血肉橫飛。於是,父親試圖勸說諾貝爾放棄這項研究。可是,諾貝爾決心既定,百折不回,他還向親戚朋友們宣傳研製炸藥的意義。這樣,讚成他的人越來越多,父母被他的堅強的意誌感動了,也隻好默不作聲。
炸藥試驗損耗著諾貝爾的身心健康,他越來越瘦弱了。有一回,他身患重病、渾身發麻、發高燒,他就用涼冰水浸過的毛巾冷敷前額,堅持工作。1854年夏季,他的病情惡化到危及生命的程度,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他才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心愛的實驗室去療養。但不等病全愈,他又投身到研究工作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