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一十一章(2 / 2)

康王道:"這樣逃走,默認我不是康王。忘祖棄姓,我豈非不孝?"

張邦昌道:"方今國難當頭,康王你文韜武略,俱都是王族上選。隻為一時之氣,拋卻有用之身,置太祖留下的社稷江山於不顧,豈不是更不孝?"

康王道:"我回去,肅王就要羊入虎口。他是我的五哥,我們本是兄弟,這般將他置於險地,豈非不仁?"

張邦昌道:"我們回去,這些條件未必皇上答應。將來肅王得知,你為了他而留下殉國,他又於心何忍?你置他於不義,有怎算得上'仁'?"他既能出使,自然是那口才便給之人,此前對著金人嚇得不敢說話,這時對著康王可就恢複了雄辯滔滔的本領。

康王道:"我......"張邦昌卻已連康王的細軟都收拾好了,將兩個包裹都被在肩上,一把拉住康王,道:"此時我們逃回汴梁,有百利而無一害!康王,不要再猶豫了!"

康王一咬牙,心中終也有求生之念,終於也放下了驕傲,隨著張邦昌,跑出了營帳。

這君臣二人自金營逃走,急急如驚弓之鳥,惶惶似漏網之魚,一路打馬揚鞭,向南而去,一路上不敢稍停,眼見天色已晚,這才在路邊一座破廟歇息。康王已餓得腹鳴如鼓,張邦昌不敢怠慢,叮囑康王藏好,自去尋食去了。

康王獨自在廟中坐著,越想越是羞愧後悔。他今年剛好是十九歲,本是銳不可當的年紀。當日金人索要人質之時,他念及自己兄弟之中,數自己聰明機變,又武藝嫻熟,一旦發生變故,最有自保之力,因此才主動請命出使。豈料到了敵營,麵對這些如狼似虎、殘暴凶狠的金人,他的少年血氣根本不值一哂。強撐到了今日,到底是狼狽不堪的逃回了中原。張邦昌的勸說雖然有理,他自己也想相信,可是捫心自問,卻還是知道,自己是怯了、逃了。

他正出神,突然一個激靈,隱約聽到夜風中傳來人喊馬嘶之聲。康王警惕,探身廟外一看,隻見火把如龍已到廟前百步之近,有人以金語叫道:"抓住康王有賞!"原來是宗望宗翰事後又悔,派遣的追兵已然追至。康王又驚又怕,知道這一回若是被抓回去,萬無生還之理,不由把牙一咬,暗中解下自己坐騎,突然間飛身上馬,奪路逃走。

那些金兵本來還沒注意到那破廟,這時康王這麼一逃,反而提醒了他們。有眼尖的追著康王的背影一瞧,叫道:"他就是康王!休走了康王!"康王嚇得魂飛魄散,拚命催馬,耳聽身後飛箭破空急響,連忙在馬上轉身,以馬鞭撥打雕翎。幸好宗翰下令是要抓活的,金兵不甚敢放箭。

饒是如此,康王才逃出四五裏,胯下白馬已是長嘶一聲撲倒在地。康王回過頭看時,隻見那馬兩條後腿已中了七八箭,眼見是站不起來了,不由叫得一聲苦。身後追兵越近,連刀鋒反射月光都看得一清二楚了,康王再也不敢怠慢,便往路邊山坡下一滾,在灌木樹叢中撕撕拉拉的逃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