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川端康成

(1899—1972)日本小說

家《伊豆的舞女》、《雪國》、《古都》、《千隻鶴》等《雪國·千隻鶴·古都》由於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

1969年薩繆爾·貝克特

(1906—1989)法國作家三部曲《馬洛伊》、《馬洛伊之死》、《無名的人》和劇本《等待戈多》等《等待戈多》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奮

1970年亞曆山大·索爾仁尼琴

(1918—2008)蘇聯作家長篇小說《癌病房》、《第一圈》等《癌病房》由於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借著它,他繼承了俄國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

1971年巴勃魯·聶魯達

(1904—1973)智利詩人《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西班牙在我心中》和代表作《詩歌總集》等《情詩·哀詩·讚詩》詩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複蘇了一個大陸的命運與夢想

1972年海因裏希·伯爾

(1917—1985)德國作家小說《正點到達》、《與一位女士的合影》、《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等《女士及眾生相》為了表揚他的作品,這些作品兼具有對時代廣闊的透視和塑造人物的細膩技巧,並有助於德國文學的振興

1973年帕特裏克·懷特

(1912—1990)澳大利亞小說家、劇作家小說《人之樹》、《風暴眼》等《風暴眼》由於他的史詩與心理敘述藝術,並將一個嶄新的大陸帶進文學中

1974年埃溫特·約翰遜

(1900—1976)瑞典作家小說《烏洛夫的故事》等《烏洛夫的故事》以自由為目的,而致力於曆史的、現代的廣闊觀點之敘述藝術

1974年哈裏·埃德蒙·馬丁遜

(1904—1978)瑞典詩人詩作《現代抒情詩選》、《遊牧民族》、《自然》、《海風之路》、《蟬》、《草之山》和代表作《阿尼亞拉》等《露珠裏的世界》他的作品透過一滴露珠反映出整個世界

1975年埃烏傑尼奧·蒙塔萊

(1896—1981)意大利詩人詩集《烏賊骨》、《守岸人的石屋》等《生活之惡》由於他傑出的詩歌擁有偉大的藝術性,在不適合幻想的人生裏,詮釋了人類的價值

1976年索爾·貝婁

(1915—2005)美國作家長篇小說《奧吉·瑪琪曆險記》、《赫索格》、《洪堡的禮物》等《赫索格》由於他的作品對人性的了解,以及對當代文化的敏銳透視

1977年阿萊克桑德雷·梅洛

(1898—1984)西班牙詩人詩集《天堂的影子》、《毀滅或愛情》、《終級的詩》、《知識的對白》等《天堂的影子》他的作品繼承了西班牙抒情詩的傳統和吸取了現在流派的風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當今社會中的狀況

1978年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

(1904—1991)美國作家《撒旦在戈雷》、《盧布林的魔術師》、《奴隸》等《魔術師·原野王》他的充滿激情的敘事藝術,既紮根於波蘭人的文化傳統,又反映了人類的普遍處境

1979年奧德修斯·埃裏蒂斯

(1911—1996)希臘詩人詩集《初升的太陽》、《英雄挽歌》、《理所當然》等《英雄挽歌》他的詩,以希臘傳統為背景,用感覺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銳,描寫現代人為自由和創新而奮鬥

1980年切斯拉夫·米沃什

(1911-2004)波蘭詩人詩集《冰封的日子》、《三個季節》、《冬日鍾聲》、《白晝之光》、《日出日落之處》;日記《獵人的一年》;論著《被奴役的心靈》;小說《奪權》等《拆散的筆記簿》不妥協的敏銳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衝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狀態

1981年埃利亞斯·卡內蒂

(1905—1994)英國德語作家長篇小說《迷惘》等《迷惘》作品具有寬廣的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力量。

1982年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1927—)猶太人,哥倫比亞記者、作家長篇小說《百年孤獨》、《家長的沒落》;報告文學《一個海上遇難者的故事》、《米格爾·利廷曆險記》等《百年孤獨》由於其長篇小說以結構豐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著魔幻於現實,反映出一整個大陸的生命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