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耀眼的光彩很快就會銷毀,
象一朵花兒剛開放隨即凋零,
象晶瑩的玻璃轉眼就已破碎,
浮影、光彩、鮮花或一片玻璃,
轉瞬間就已飄散、銷毀、破碎、死去。
象一丟失便永不能再見的寶物,
象一銷毀便無法恢複的光彩,
象玻璃一破碎便不能粘合,
象鮮花一凋謝便絕不重開,
美也是這樣曇花一現,永遠消失,
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抹粉塗脂。
——莎士比亞
相貌的美高於色澤的美,而秀雅合適的動作的美,又高於相貌的美,這是美的精華。
——培根
人並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
——列夫·托爾斯泰
那些很美的人們多是有才而無大誌的;他們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儀而不是才德。
——培根
美貌的人並不都有其他方麵的才能。……所以,許多容顏俊秀的人卻一無作為,他們過於追求外形的美而放棄了內在的美。
——培根
如果說對蒼白的、病態的美人的傾慕是虛矯的、頹廢的趣味的標誌,那麼每個真正有教養的人就都感覺到真正的生活是思想和心靈的生活。
——車爾尼雪夫斯基
量能在秀美之上加上偉大,但是,要避免過量,否則量就變成笨拙、沉重,甚至可笑了。
——荷迦茲
一個女人隻有通過一種方式才能是美麗的,但是她可以通過十萬種方式使自己變得可愛。
——孟德斯鳩
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後,惡與善並存,黑暗與光明相共。
——雨果
情感常常使每一件在它影響之下產生的事物具看特別的、濃厚的趣味;它甚至使事物具有特別的魅力,特殊的美。一副喜笑顏開或愁眉深鎖的麵孔,比一副冷酷無情的麵孔美得多。
——車爾尼雪夫斯基
樸素是美的必要條件。
——列夫·托爾斯泰
失去了真,同時也失去了美。
——別林斯基
在活生生的現實裏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確切地說,一切美的事物隻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現實裏。
——別林斯基
樸素是藝術的作品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就其本質而言,它排斥任何外在的裝飾和雕琢。
——別林斯基
有用的,不過就是有用的;美的,不過就是美的;有用而又美,這就是崇高了。
——雨果
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因為大自然景象不可能具有絕對的美,這美隱藏在創造或者觀察它們的那個人的靈魂裏。
——別林斯基
真實包括著道德,偉大包括著美。
——雨果
美有三個要素:第一是一種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東西就是醜的,其次是適當的比例或和諧,第三是鮮明,所以鮮明的顏色是公認為美的。
——托馬斯·阿奎那
美的特點並非刺激欲望或把它點燃起來,而是使它純潔化,高尚化……所以美感是一種特別的情操。
——庫申
和氏之壁,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而後行者,其質不美也。
——韓非
樂行而誌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
——苟況
人的美麗可愛,不僅僅是由於他的容貌,首先決定他的精神麵貌。一個品質高尚的人,永遠是年輕和美麗的。
——馮雪峰
物有美惡,施用有宜,美不常珍,惡不終棄。
——劉晝
外貌隻能炫耀一時,真美方能百世不殞。
"
——歌德
名譽和美德是心靈的裝飾,要沒有它,那肉體雖然真美,也不應該認為美。
——塞萬提斯
人的美並不在於外貌、衣服和發式,而在於他的本身,在於他的心,要是人沒有內心美,我們常常會厭惡他漂亮的外表。
——奧斯特洛夫斯基
你們不見美貌的青年穿戴過分反而折損了他們的美麼?你不見山村婦女,穿著樸實無華的衣服反比盛裝的婦女美得多麼?
——達·芬奇
美與真是一回事。這就是說,美本身必須是真的。
——黑格爾
一個真正美的心靈總是有所作為而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
——黑格爾
從美的事物中找到美,這就是審美教育的任務。
——席勒
如果迫使人進入社會的是需要,在人們心裏培植社會原則的是理性,賦予人以社會性格的卻隻有美。隻有審美的趣味才能導致社會予和諧,因為它在個體身上奠定和諧。
——席勒
外表的純潔和優雅應是內心純潔和美麗的反映。
——別林斯基
假如沒有內在的美,任何外貌的美都是不完備的。
——雨果
隻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會團結,因為它關係到一切人都共同的東西。
——席勒
我們固然不能說,凡是合理的東西都是美的,但凡是美的確實都是合理的,至少應該是合理的。
——歌德
假使裝飾本身不是建立在美的形式中,而是象金邊框子,拿它的刺激來把畫幅推薦給人們去讚賞:這時它就叫做"虛飾"而破壞了真正的美。
——康德
美貌是一服換骨的仙丹,它會使扶杖的衰齡返老還童。
——莎士比亞
美德有如寶石,最好是用素淨的東西鑲嵌。
——培根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且難以保持的。世上有許多美的人,他們有過放蕩的青春,卻迎受著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隻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
作品的善在於思想,美在於詞章雕飾。善與美都是可喜的。
——但丁
真實就是美,與真實對立的東西就是醜。
——普洛丁
美是生活,而生活就應該是有色彩的。
——車爾尼雪夫斯基
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無動於中,販賣礦物的商人隻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性;他沒有礦物學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