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遇上災難性碰撞的可能性有多大根據專家的看法,直徑大於1公裏的小行星以及超過600米的彗星,原則上都有可能成為地球的潛在敵人。據天文學家計算,目前宇宙中,直徑為1公裏的“危險分子”大約1200~2顆,太陽係中,直徑100米的彗星達100萬顆,潛在威脅很大。
那麼近地小行星與地球碰撞幾率如何呢?各方麵估計不盡相同,出入也大。有人估計,平均幾十萬年或幾千萬年才發生一次,這對地球46億多年的漫長歲月而言,可以用“司空見慣”來形容了。
——每年都發生的可能性50萬分之一。
——今後100年的可能性10萬分之一。——人的一生中的可能性20萬之一。像彗木碰撞每1000萬~8000萬年有一次。
日本吉川真通過分析,直徑為1公裏以上小行星撞擊概率12萬年一次,今後2600年間,有五六個小行星處於和地球較為接近的狀態,最近是相距15萬公裏,約為月地距離一半。
所以,所謂杞人憂天不無道理,所謂天地衝撞也並不是危言聳聽,應喚起天文學家和公眾注意。
目前,從這一角度看,就算是百萬分之一的幾率,一旦小天體突襲地球,人類應搶先預報,測算軌道。對此,中國天文學索通過傳媒公布了科學預測:未來100年之內,地球可相安無事,北京天文台研究員李啟斌和同事經研究,他們說到21世紀會有小行星三度“接近”地球,第一次是編號4179的小行星於2004年9月29日在距地球150萬公裏處一擦而去;第二是編號2340號的小行星於2069年在距地球100萬公裏處與地球照上一麵,再於2086年重新來到距地球105f~110萬公裏的地方拜會地球。
而人類可能會采取攔截、擊毀、改變軌道等方法保衛地球家園,使其不至在地麵造成巨大的危害。
總之現代的地球人不會坐以待斃,等待滅絕。人類有能力保護自己!
防範地球遭撞擊之策略
設想未來某一天,一個巨大的天體向地球飛馳而來,人們該采取何種措施呢?小天體撞擊地球已經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科學家們比較一致的認識是:對地球威脅最大的是那些數以千計的近地小天體。它們主要是小行星、彗星以及它們拋灑在軌道上的碎塊,此外還有流星體等,它們是人類的天敵,要隨時監視它們,想盡一切辦法控製它們,決不可掉以輕心。
我們要做的工作是:——建立小天體檔案,把所有直徑大於1公裏的近地小天體的全部數據編製成觀測表,登記在案,加強觀測和監視。——篩選出有危險“企圖”的近地天體,及時探討如何有效預防和攔截措施。——建設“空間警戒網”。準備在全球範圍內建立6架專用於小天體觀測的天文望遠鏡。望遠鏡口徑不小於2米,首先尋找和監控可能在下個世紀“騷擾”地球的近地天體。——研究和實施攔截、擊毀、改變小天體運動軌道的高超技術。辦法是給小天體一個垂直於它運動方麵的橫向速度,這個天體就不會再按“危險曆程”運行了,也可以采用爆炸的形式打掉小天體,但也有科學家不讚同此做法。重要的是給出近地小行星的預警時間,使人類有可能作好充分準備來避免。
進行這項工作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喚起全世界的注意,集中全人類的智慧,與到保衛地球的行動中來。
1993年4月,天文學家們特意在意大利的埃裏斯召開專門國際會議,共同討論了小天體可能撞擊地球的問題。會議通過並發表了《埃裏斯宣言》,受到了很多國家和組織的重視和關注。
防衛策略之一:使其偏離原軌道
防範空間來犯者,首先測定潛在撞擊物體的位置並掌握他們在地球附近的活動。隻需一個很小的衝力,就可改變天體的運行速度,即可使小天體偏離原來的軌道,它們就不會同地球相撞,使其在衝擊地球前幾十年就推出原來的軌道。改變天體的速度,可以通過改變其質量來實現。具體辦法有二:
①激光束。通過一種巨大的激光裝置,它能把極大能量投射到危險天體一側。激光束使被投射一側表麵溫度急劇升高,使它裂開並最終分離出來,這樣就減少了天體質量,從而改變其運動速度和軌跡。當然這種技術要求,目前實難達到。
②質量轉移器。想法在危險目標上安裝一台質量轉移器,讓其在上麵不斷挖掘礦物,並不斷拋人太空並持續數年或數十年,最後達到減小其質量和改變其軌跡的目標。
當然,這種機械任務對目前來講,實屬難度太大。
防衛策略之二:在目標上空引爆核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