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體鱗傷的地球
盡管地球上大多數的衝擊坑都被自然之手抹平了,或者被海水吞沒了,但科學家們還是發現了一百二十多個地球上幸存下來的衝擊坑,而且現在每年還在辨認若幹新的衝擊坑。
——亞裏桑那隕石坑。是1905年美國工程師、企業家巴林格首先確認是隕石坑的,所以,該坑又名巴林格隕石坑。它不僅大,而且奇特,是當地旅遊觀光的好去處。坑的直徑約1200米,深約180米,邊緣高30~40米,接近為四方形,如此巨型隕石坑,就是你繞周邊走一圈,至少也得花好幾個小時。形成巴林格隕石坑的是“大鐵塊”,估計直徑達60米,質量約100萬噸,在2萬年以前以每秒約20公裏的速度,衝擊地球,發生特大爆炸,從而給地球留下至今難愈的“創傷”。
——南非阿紮尼亞的維列德福盆地。在南緯27°附近,直徑達70公裏,調查結果表明它大約形成於3億年以前。
——澳大利亞中部的亨伯裏隕石坑群。澳大利亞中部氣候幹旱,亨伯裏地區人跡稀少,這裏保存著13個坑穴,其中最大1個是卵圓形,最長直徑220米,深12米。亨伯裏隕石坑的發現,是1930年11月25日一場流星雨引出來的。
——愛沙尼亞薩萊馬島的卡利湖。在20世紀20年代末,確定該湖是一個隕石坑,直徑為110米,深22米。在湖周圍0.75公裏範圍內,還發現有至少6個坑。薩萊馬島位於波羅的海東側,麵積2600多平方公裏。在不大的小島上有隕石坑群,也是很難得的。造成該島隕石坑群的流星雨爆發在大約3500年前。
——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環形湖。最初是一架美國飛機在魁北克省的昂加瓦地區發現的一個特別圓的小湖,後來,査明是一個隕石坑。直徑比亞裏桑那隕石大3倍,最大深度超過500米,據估計,隕石坑的年齡不到2億年。
——我國學者徐道一、嚴剛等認為太湖是一個隕石撞擊坑。
我國也陸續發現一些隕石坑。內蒙河北交界處,多倫隕擊坑,直徑170公裏。吉林九台縣的上河灣隕擊坑,直徑30公裏。廣州始興縣的隕擊坑,直徑3公裏。在廣東新興縣還發現內洞隕擊坑,直徑達6公裏。
——最近也有學者撰文指出四川盆地就是一個巨大的隕石坑。
——科學家還宣稱在海底探明有隕石坑,並大膽提出,地球上的許多海洋盆地,甚至是太平洋、墨西哥灣等,也是隕石撞擊出來的。不過這種推想畢竟太不符合觀測事實。
無論如何,天體衝撞地球,在地球演化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這是多數科學家公認並認真思考的事實。
幾億年、幾萬年前的災難性碰撞,雖然離我們太遙遠,但發生在我們眼皮底下的碰撞,不能不引起警惕和深思。
地球最危險的敵人
彗木大碰撞作為曆史一頁已經翻過,留給地球的警示啟迪卻發人深思:一地球會遇上這種災難性碰撞嗎,可能性有多大?一如果有朝一日遇上了,人類能夠戰勝嗎?——地球這艘宇宙飛船會在這類宇宙交通事故中遇難嗎?
像彗星、流星體這樣的不安分子,到底有多少?對地球到底構得成威脅嗎?在這場角逐中,小行星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
1801年元旦,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發現新行星起,就揭開了人類發現和研究小行星的序幕。從第一顆穀神星、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整個19世紀,發現400個以上,到了20世紀,小行星的發現愈加頻繁。到現在為止,天文學家已發現多達5000顆。
其中已測算出運行軌道並編號的近3顆。據估計,現代天文望遠鏡發現的小行星不到總數的千分之幾。
雖為數眾多,但這些小行星體積和質量都很小。最大的穀神星直徑隻有770公裏,不到月球直徑1/4,體積不足地球體積1/450如果你登上小行星,能一目了然地意識到是在一個行星上,四周越遠越向下彎,球形感油然而生。1937年發現的赫梅斯小行星,直徑不足1公裏,隻有泰山的一半高。因此到現在為止,小行星全部聚集成團,充其量隻有一顆中等衛星的大小,同大行星的大小相比,真是差得太遠了。
這麼浩浩蕩蕩小行星軍團,多數都集中行走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上,越出這個範圍的極少,但也有少數不老實的“卒子”,沿橢圓軌道運行,遠時可以跑到木星以外的空間,甚至跨過土星軌道之外,近時卻大踏步走進地球軌道裏側,甚至深人到金星軌道之內,為“近地小行星”,成為太陽家族的不安定分子,很可能是未來對地球的主要“殺手”。
近地小行星軌道偏心率一般比較大,從它與地球之間距離來說,最近時一般幾百公裏至5000萬公裏,少有貼近到百萬公裏的。1937年10月小行星赫姆,在地球外80萬公裏附近掠過,隻相當於月地距離的兩倍,1989年3月,也有一顆小行星飛到距地球75萬公裏的位置,又遠離我們而去,從遼闊的宇宙空間尺度來看,說它們與地球近在咫尺,也許並不誇張。這麼多小行星在地球附近空間穿來穿去,確實讓人捏一把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