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地月探秘(3)(1 / 3)

該措施是在目標物上空幾百米處引降一枚核彈。可使用一個巨大的俄國發射裝置裝上美國核彈頭的攔截導彈射向目標上空。

該辦法的原理同前麵講到的“激光束”一樣,炸彈的能量使目標物一側急劇升溫使之分裂。

科學家們計算了各種可能性,其重量達到1萬噸(可偏轉1公裏直徑的物體),大到1000萬噸(可偏轉10公裏直徑的物體)。這種技術被認為是最節能的,使潛在殺手發生偏斜的手段。

防衛策略之三:粉碎來犯者

想避免宇宙大碰撞,看來最有效的辦法是摧毀來犯者。但是,嚴重的問題是這類爆炸勢將不可避免地產生巨大的、無法預測的碎片。為了摧毀撞擊物,爆炸必須大得使每個碎片小於10米,以確保它們在地球大氣層中全部燒光。想要取得效果最大的爆炸,最好的辦法是把爆炸物深深地置於撞擊物的內部。這種技術要求性能良好的深埋裝置(目前尚未發展這類產品),也需要炸毀天體所需的巨額能量。一枚百萬噸級的核彈頭能摧毀一個750米直徑的球體,10億噸級的核彈能摧毀一個7公裏直徑的物體。與偏轉辦法相比,粉碎行動不僅危險得多,所耗能量之大也無法比擬。

防衛策略之四:“以毒攻毒”方案

此方案,又稱“靈巧峰巒”計劃。

這一計劃堪稱是爭議中的星球大戰計劃“靈巧卵石”的老大哥。它建議把體積很小的小行星準確地引入地球軌道,用它們攻打一顆較大的小行星。這一辦法純屬異想天開,但尚未經受過認真研究。

近曰,英國科學家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報告,建議政府必須積極努力地采取預防措施,防止來自外太空的隕石撞向地球。

為研究被稱之為“近地球物體”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而成立的一個特別工作小組稱,來自太空隕石的威脅並不是科學幻想,而是一項必須嚴肅對待的事情。這項報告是由為幾家太空機構和政府研究協會工作的哈裏阿特金森和英國前大使克裏斯賓蒂凱爾以及倫敦學院戴維威廉姆斯教授聯合發表的。

這項報告發表的內容與將要掠過地球的2000RD53小行星的情況有關,這顆行星距離地球的距離是月亮與地球距離的12倍。盡管這顆“太空巨石”不會撞向地球,但這顆直徑在300到400米的行星會在“極近”的距離掠過地球。這應該是特別工作小組結論中最重要的部分。

天文學家最近預測說,大約會有一千顆直徑在一公裏,或者更大的行星沿著它們的運行軌道掠過地球。

大約六千五百萬年前,一個直徑10公裏的行星撞在地球上,導致了恐龍的滅絕。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因為隕石的撞擊而死亡。然而,科學家稱,來自太空隕石的威脅可以說是我們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了。

科學家們估計,大約每1萬年就有一顆直徑100米、相當於百萬噸級炸彈的太空物體撞向地球。每10萬年就有一顆直徑1公裏大小的太空物體撞向地球。

這次的報告向政府提出了14項建議,其中包括:1.敦促國際社會就此問題作出努力。2.提高對外來隕石的預測能力。3.預估風險及事情發生後的後果。

隕石曾毀滅地球嗎

盡管隕石的墜落會給地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但科學家們對它本身的研究的熱情依然不減。美國航天局的一位科學家宣布,30年前墜落在澳大利亞的一顆隕石中含有石化的微生物。

當地媒體報道說,科學家使用新的技術在隕石中發現了這種石化的外星生命,這顆隕石的年齡為46億歲,是1969年墜落在默奇森的維多利亞鎮的。

馬歇爾航天中心空間生物學小組的負責人理查德胡佛教授對墨爾本的《先驅太陽報》說,他認為這種微生物是能夠在極端環境中存活的細菌。

他說,生物有可能先是在太陽係中別的什麼地方進化,然後才隨著隕石來到地球上的。

他說,另外一種可能是,一顆隕石在撞擊地球之後把塵埃拋到了太空中,此時穿過這些塵埃的小行星或者彗星有可能會沾染上一些塵埃。

采用電子顯微鏡拍攝的這塊隕石的照片表明,這種“外星生命”在結構上與生活在溫泉或者南極洲冰蓋下的微生物相似。

他說:“在默奇森隕石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化石。如果我們是在地球的岩石中發現這些東西的,那麼整個科學界都會認為這無疑就是微生物的化石。我個人認為這是生命起源於隕石的強有力的證據,我們找到了細胞壁的證據,這些微生物與藍細菌和紫硫磺細菌相似。”

胡佛說,現代技術使科學家能夠區分隕石樣本中近期的生物汙染和真正的微生物化石。

美國航天局目前正在研究其他6塊隕石,胡佛認為這些隕石中都含有微生物。

地球生命起源之謎

不僅是科學家,包括許多普通人在內的人類,自始至終最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是:

在我們這個生機勃勃的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是怎樣開始的,是地球固有的還是外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