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吳越爭鋒(1)(1 / 2)

春秋晚期,被史書稱為蠻夷的吳越兩國,異軍突起,相逢於爭霸稱雄的路上。冤家路窄,兩國不由分說地殺在了一起。數十年的恩恩怨怨,為後人留下了諸多動人的曆史典故:夫差勵誌,越王嚐膽,子胥遺恨,魚腸劍……在這場爭鬥中,究竟誰是最終的勝利者?這個交織著恩怨情仇,激蕩著血與火的故事,又是從哪裏開始的呢?

一夜愁白了頭

晉、楚兩國爭霸幾十年,楚國終於在邲之戰中,大敗晉軍,報了當年城濮之戰的一箭之仇。但是,春秋無義戰,諸侯之間爭霸,打來打去打了一百多年,大家都需要歇口氣了。

公元前546年,晉、楚兩國和其他幾個國家在宋國舉行了弭兵大會。在這次會議上,晉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夫分別代表南北兩大武裝集團簽訂了盟約,表示要用和平手段解決利益爭端。

盟約規定,除了齊、秦兩個大國外,其他小國都要向晉、楚兩國朝貢。這等於晉、楚兩國共享了霸權。弭兵大會之後的五十多年,就真的沒有再發生過大的戰爭。

公元前522年,當時的楚國國君楚平王想把太子建廢掉。那時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在邊境鎮守。這個伍奢就是伍舉的兒子。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就把伍奢先召回了都城,想讓他作偽證,證明太子謀反。

伍奢因為是太子建的老師,所以說什麼也不肯承認。楚平王一怒之下就把他關進了監獄,然後一麵派人去殺太子建,一邊又逼著伍奢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叫他們回來,好來個斬草除根。

伍奢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伍尚聽了父親的話,回到了楚都,結果他跟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殺害了。

太子建事先得到風聲,就帶著自己的兒子逃到了宋國。同時,伍奢的另一個兒子伍員,也就是伍子胥,沒有聽父親的話,而是從楚國逃了出來,並趕到宋國找到了太子建。

但是很不湊巧,宋國這時候發生了內亂,已經不是久居之地了。於是,伍子胥又帶著太子建逃到了鄭國,想請鄭國出兵,幫助太子建奪位。鄭國打楚國,無異於用雞蛋碰石頭,所以鄭國國君沒有同意。

沒承想,太子建因為報仇心切,就勾結了鄭國的一些大臣,想奪取鄭國的政權,結果反而把自己的小命賠了進去。伍子胥萬般無奈,就帶著太子的兒子逃出鄭國,一路往南跑,準備投奔長江下遊的吳國。

楚平王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還派畫師畫了伍子胥的像,掛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伍子胥帶著小公子逃出鄭國後,隻能白天躲藏,晚上趕路,可到了吳、楚兩國交界的關隘時,實在沒有機會過關了。

伍子胥一連幾天都愁得睡不著覺,愁得頭發都白了,臉上皺紋也出來了,跟整了容似的。沒想到他因禍得福,守關隘的士兵沒認出他來,他成功地混了出去。

結果沒跑多遠,就有士兵反應過來了,一路緊追不舍。伍子胥一口氣跑到一條大江邊上,再沒有路了。就在這個緊要關頭,江上出現了一個打魚的老頭,劃著一艘小船過來了。在他的幫助下,伍子胥才逃過了一劫。

伍子胥對老頭感激萬分,就摘下隨身佩帶的寶劍,交到老漁翁的手裏。這柄寶劍是上一任楚王賜給他祖父的,上麵還鑲了七顆寶石,象征北鬥七星,價值連城。

老漁翁擺了擺手,說道:“你知道楚王為了追你,給出的賞金是多少?整整五萬石!還送爵位。這些東西我都不要,你那寶劍才值幾個錢!”

伍子胥隻好深深鞠了一躬,繼續亡命天涯。

暗藏殺機的美味

吳國的祖先是周文王的伯父。當年周王室內部爭權,失敗的這一支就逃到了今天的江蘇南部,建立了吳。

到了吳國第五代君主的時候,西周王朝建立。周武王得知遙遠的南方還有個吳國,就封吳國的國君為諸侯。

當時江南地區蠻族林立,刀耕火種,生產力非常落後,所以吳國的經濟實力和人口版圖,都無法與中原諸侯相比。在中原其他諸侯看來,吳國還是蠻夷。

到了春秋早期,吳國露臉的機會都很少,大多數時候就是看熱鬧。到了春秋中期,吳國經過幾代君主勵精圖治,實力變強了,算得上春秋列強中的中等發達國家了。

吳國雖然一直被看作蠻夷,但是曆代國君都努力學習中原的先進禮儀文化,以及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