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叔覺得自己兒子這一去八成是回不來了,所以在為兒子送行時,大聲痛哭,惹得秦穆公非常不高興。
蹇叔是對的,秦國的軍隊一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到達鄭國附近。這時候的鄭國人還不知道秦國軍隊已經來了。可當秦軍剛進入鄭國境內時,迎頭就遇見了一個人,躲都沒地方躲。
這個人叫弦高,是一個牛販子。他這天剛好趕了一群牛,要前往周國倒賣。弦高正趕著牛往前走呢,突然看見不遠處塵土飛揚,一支浩浩蕩蕩的軍隊正在前進。
秦國軍隊突然出現在這裏,肯定不是什麼好事兒,八成是來偷襲的。但這時候想再回去通知守軍已經來不及了,弦高眼珠一轉,計上心來。
弦高一麵讓人回去報信,一麵又裝作沒事兒似的帶著四張牛皮,趕著十二頭牛,繼續往前走。與秦軍正麵相遇時,弦高欣喜若狂地跑上前去,自稱是鄭國使者,要見秦軍的主帥。孟明視等三人大吃一驚,心想:“這鄭國使臣怎麼來了?難道我們的行蹤暴露了?”
弦高見到孟明視後,鎮定自若地行禮,說道:“我們國家聽說秦軍前來問罪,所以派我前來迎接。這不,我還帶了十二頭肥牛來犒勞大夥,您涮著吃吧。”
孟明視一聽,心裏就涼了半截,隻好隨機應變,笑嘻嘻地跟弦高講:“老高你誤會了,我們是迷路了才走到這裏的,跟貴國沒有關係。”
就在弦高跟秦軍周旋的時候,他的好哥們兒已經回到鄭國通風報信了。鄭國人緊急動員,並且趕走了駐紮在鄭國的秦國將領。
孟明視一看計謀泄漏,內應也被轟出來了,心想這一趟算是白跑了。為了把損失降到最低,同時也為了表示自己不是來偷襲鄭國的,他就率領秦軍捎帶手把滑國給滅了——好歹出來一趟,得帶些戰利品回去。
可是,滑國的國君跟晉國的國君是同一個祖宗生的,而當時晉文公還沒有下葬,晉襄公一看秦國敢這麼幹,當時就火了。他心想:“秦國竟敢趁著我老爹剛死的機會,把我兄弟滅了,這還了得!”於是晉襄公馬上下令,要在崤山阻擊秦軍。
孟明視可不知道晉國軍隊在崤山等著他呢,大搖大擺地就進來了,結果被偷襲了。秦軍幾乎全軍覆沒,三位秦國將領全部被俘獲。好在當時晉國的太後是當年秦國的公主,她出麵向襄公求情,晉襄公才把這三位將軍放回了秦國。
左手糖衣炮彈,右手金戈鐵馬
這次兵敗後,秦穆公好好地檢討了一番,但是他還不死心。後來,秦國經過一番修整,又多次向東麵出兵,和晉國開戰,雙方互有勝負。眼瞅著仍然無法打通東進的道路,東出爭霸是無望了,秦穆公隻好改變戰略,轉而向西發展。
當時秦國的西方生活著很多戎狄部落。這些少數民族生產落後,經常騷擾秦的邊地,搶奪糧食、牲畜、子女,給秦人造成了很大的苦難。所以秦穆公要向西發展,就采取了比較謹慎的策略,先強後弱,挨個兒征服。
當時西戎部落當中較強的是綿諸、義渠和大荔這三部。綿諸的頭領也稱王,他們的地盤與秦國疆土接壤。
有一次,綿諸王聽說秦穆公很有本事,就派了個有能力的大臣出使秦國。秦穆公聽說這個使者有些能耐,名氣也不小,就隆重地接待了他,還向他展示了秦國的壯麗和富裕。
不僅如此,秦穆公還同時給綿諸王送去了動聽美妙的秦國音樂和舞蹈,使這個渴飲刀頭血,困臥馬中鞍的綿諸王,大享眼耳之福。
如此一來,原本彪悍的綿諸王就中了秦國的糖衣炮彈,終日飲酒享樂,不理政事。等到綿諸國政事一塌糊塗之際,秦穆公才讓使者回國。
這位大臣一回國,一看綿諸王這副德行,就勸諫他不要沉湎於酒色。綿諸王不理他,繼續該幹嗎幹嗎。這大臣知道繼續待在這兒也沒有用了,心一橫就投奔了秦國。
此人由於從小在西戎長大,對西戎的風土人情了如指掌。秦穆公得到他的幫助後,順利地製定了對西戎的作戰計劃,充分利用了各部落之間的矛盾,各個擊破。
公元前623年,秦軍西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綿諸王當時喝高了,在半夢半醒之中被活捉了。隨後,秦軍一路西行。那些戎狄小國哪裏是秦軍虎狼之師的對手,隻好紛紛歸附。
從此以後,秦國辟地千裏,國界南到秦嶺,西到甘肅,北到寧夏,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秦霸西戎”。
秦國搞定了西方後,周襄王派遣眾臣送金鼓給秦穆公,向秦穆公表示祝賀。因為秦國此番征戰,也等於是擴大了華夏民族的地盤。
雖然秦穆公沒有取得齊桓、晉文那樣公認的霸主地位,但他稱雄西部,為日後秦國做大做強,統一天下,埋下了伏筆。於是,也有史家認為,他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在原本不受待見,最後卻名揚後世的逆襲典範中,除了秦穆公,還有一個人。那麼,這個人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