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人總結晉文公的改革,主要是以下兩點:
第一,尚賢。原來周朝搞分封,血緣親疏決定了一個人的政治地位。到了這個時代,宗法製跟社會的發展已經明顯不適應了,所以晉文公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第二,賞功。晉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他繼位之後,不再分封宗室子弟,而是根據手下人的德行、才能、功勞進行封賞。這樣就使一批原來不是大貴族出身的人才,進入到了統治集團的核心,革除了原來血緣貴族把持晉國政治的途徑。
春秋一哥也會退避三舍
晉文公繼位的第二年,周朝內部發生了禍亂。晉文公派兵平息,安定了王室。周天子賞給他四個郡邑,於是晉國的疆域又擴大了。
又過了兩年,楚國大將統率五國聯軍,攻打宋國。宋國形勢堪危,於是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就跑來向晉文公求救。
晉文公早就明白,要想成為中原霸主,就得先打敗楚國。於是,晉文公率領三軍去救宋國。
晉軍首先攻占了歸屬於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俘獲了這兩國的國君。當然了,這裏麵還有一些私怨的成分。這兩國國君當年對逃難的重耳相當不敬,所以重耳捎帶手就教訓了他們一下。
曹、衛被攻占之後,楚國仍然圍困宋國的國都。楚成王本來就不想與晉國交戰,一聽說晉文公還親自率軍出戰,就下令退兵。但楚國的大將成得臣不服氣,不肯半途而廢,非要跟晉文公比畫比畫。成得臣還派人去通知晉軍,讓他們把曹、衛兩國的國君放回來。
晉文公決定將計就計,他暗地裏對這兩國國君說:“我可以恢複你們的國君之位,但你們必須跟楚國斷絕一切往來。”
曹、衛這兩國的國君,都是典型的勢利小人,牆頭草隨風倒。他們對晉文公說:“隻要您能恢複我們的君位,我倆肯定斷絕與楚國的一切往來。”
成得臣本來還想救這兩國的國君,沒想到他們與晉國串通一氣,把他給賣了,氣得他跺腳大罵,說這分明是重耳在搗鬼。
他立刻調動全軍,向晉軍逼近。楚軍一進軍,晉文公就下令後撤。軍中將士都很納悶,為什麼人家一來我們就得跑呢?
晉文公就跟將士們解釋說:“當年我流亡的時候,楚成王曾經幫助過我,我也答應過他,若日後晉、楚兩國交戰,晉國要退避三舍。”
於是,晉軍就連退三舍,撤到了衛國境內的城濮。他們在此列好陣勢,安營紮寨。楚軍以為晉國不堪一擊,便緊隨其後跟了上來。成得臣還派人給晉文公下戰書,措辭十分蠻橫。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打響。晉軍首先向楚軍右翼發動猛攻。楚軍的右翼是由陳、蔡這兩國士兵組成的。蔡軍在戰場上一直表現得很菜,陳國的戰鬥力也不是很強,所以他們一遭打擊,將士們就惶恐萬分,迫不及待地棄陣逃跑了。
成得臣氣急敗壞,指揮中路軍向晉軍反撲。晉國的大將在戰車上豎起兩麵大旗,引導士兵假裝敗退,又在戰車後麵拖上樹枝,在地麵上揚起陣陣塵土,顯露出十分慌亂的樣子,想誘敵深入。
成得臣狂妄自大,不知是計,率領楚軍緊追不放。就在這時,晉軍埋伏在中路的將士攔腰衝殺出來。楚軍腹背受敵,死傷無數。成得臣方知中了晉國的埋伏,可惜悔之晚矣。
在幾員大將的拚死保護下,成得臣才得以突出重圍。晉文公一看楚軍大敗,念及楚國當年對自己有恩,就下令窮寇勿追,鳴金收兵。
成得臣打了敗仗,沒臉回去見楚成王,就自殺了。城濮一戰晉軍大勝,這個消息傳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後,周襄王和大臣們都很高興,因為大家都覺得楚國是蠻族,始終是華夏文明的威脅,這次總算打壓了一下他們的囂張氣焰。
周襄王親自犒勞晉軍,晉文公向他獻上楚國的俘虜、兵車,而且還給他建造了一座新宮,並且約請各路諸侯,聚集起來訂立盟約。
在這次盟會上,周襄王向大家推舉晉文公做盟主,就這樣,晉文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城濮之戰,成就了晉國的霸業,也使楚人北進的腳步暫時終止。在城濮之戰前,楚國已然形成了對中原諸侯的絕對優勢。如果這時候無人出頭阻擋,楚國甚至有可能一鼓作氣,兼並整個中原,因為它跟周王室沒有任何感情,恐怕周王室的覆滅要提前好幾百年。
城濮之戰後,楚國雖然元氣大傷,但實力猶存。晉國雖然奠定了霸業,但卻沒有乘勝追擊。於是,南北對峙的局勢就形成了,並且延續了整個春秋時代。
晉文公當霸主沒幾年,就與世長辭了,畢竟他歲數也挺大的了,在那個年代也算是高壽了。
晉文公死後,晉國的強盛仍然維持了將近一百五十年。在這期間,晉國、楚國、秦國為了爭奪春秋一哥的位置,打得不可開交。那麼,這其中又發生了哪些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