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的“仁義觀”
被楚國這麼羞辱一番,宋襄公還不清醒。他認為這次失敗是因為楚國使用了奸詐的手段。
會議結束後,歸國的各路諸侯紛紛變臉,不承認楚成王的盟主地位。因為楚成王實在幹得不地道。宋襄公一看有機會,就想報仇雪恨。
宋襄公雖然很想找楚國的麻煩,但他卻沒有進攻楚國的膽量。楚國他是惹不起的,但楚國的小弟還是可以打一打的。於是,宋襄公就把矛頭對準了鄭國。
鄭國和宋國的仇恨老大了。特別是在齊桓公稱霸的時候,宋襄公經常欺負鄭國。鄭國為了不再受氣,就成為中原諸侯中第一個投靠楚國的。
宋襄公打的就是這隻出頭鳥,他要讓世人知道,跟楚國合作不會有好下場。宋襄公的想法是沒錯,但打起來就不是一回事兒了。因為宋國一打鄭國,楚國必然救援,到時候宋、楚兩國的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按照宋襄公的想法,他一打鄭國,楚國要是不救援,他就滅了鄭國。楚國要是救援,他就設下埋伏,打楚國一個措手不及。
但楚成王可沒宋襄公想的那麼傻。他不僅不去救鄭國,反而率領大隊人馬,直接殺向宋國,上演了一出“圍宋救鄭”。
宋襄公這下可慌了,再也顧不上攻打鄭國,連夜帶領著宋軍往國內趕。等到宋軍在泓水邊紮好了營盤,楚國的兵馬也正好來到了河對岸。
這個時候就有個明白的大臣對宋襄公說:“楚軍打過來的目的隻是為了救鄭國,咱們已經從鄭國撤軍了,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咱們兵微將寡,不能跟楚國硬拚,不如跟他們講和算了。”
但宋襄公不以為然,他說:“楚國雖然兵強馬壯,但咱們是仁義之師,不義之兵怎麼能戰得過仁義之師呢?”然後他讓人做了一麵大旗,繡上了“仁義”兩字,他要用“仁義”來戰勝楚國的刀槍。
第二天天一亮,兩軍就開戰了。楚軍過河時,大臣就對宋襄公說:“楚軍白日渡河,明明是小看咱們了。咱們應該等他們渡到一半的時候,發動進攻,一定能取勝。”
但宋襄公卻不同意,他回頭一指,對大臣說道:“你看到咱們車上那麵迎風飄搖的仁義之旗了嗎?咱們是仁義之師,人家連河都沒渡完就打人家,這算哪門子的仁義?”
等到楚軍全部渡過河,在河岸上布陣時,大臣又對宋襄公講:“咱們得趁著楚軍沒有布好陣,抓緊時間發動衝鋒,還有一定勝算。”
但宋襄公還是不同意,他還是那句老話:“人家都沒有布好陣,咱們就去打,這是仁義之師的行為嗎?”
宋襄公話音未落,楚軍就已經布好了陣,二話不說就衝了過來。宋軍一看楚軍凶猛,膽都嚇破了,掉頭就跑。
宋襄公正想親自督陣進攻呢,還沒來得及衝到前麵,就被楚軍團團圍住,身上、腿上受了好幾處傷。幸虧宋國幾員大將奮力衝殺,才把他救出來。
等宋襄公逃出來時,宋軍早已潰散,兵車、糧草都被楚軍搶走了,那麵仁義大旗,也早就不見了蹤影。
宋國的老百姓對宋襄公是罵不絕口,紛紛抱怨大家怎麼攤上了這麼一個國君,這麼缺心眼。但宋襄公還是不自省,他一瘸一拐地回到都城,一邊走還一邊跟周圍的人講仁義道德,把他身邊的士兵都給氣壞了。
宋襄公確實是很仁義,但是講仁義的後果相當慘重。宋國的精銳部隊在這場荒唐的戰爭中,幾乎全部被殲。
宋國是一個小國,一旦經曆這樣的慘敗,可能幾代都緩不過來。此後,宋國徹底淪落成了一個弱者。
可是慘敗到這個地步,宋襄公還是不認為自己有錯。他回到國內後,大臣們就埋怨他,說不應該跟楚國打仗,要打也不能像他這樣打。
但宋襄公不以為然,他反駁道:“你們懂什麼,我這是仁義,打仗就應該這麼仁義。如果看到敵方的士兵頭發花白,你就不要抓他;如果看到敵方士兵受傷了,就不要傷害他。”
宋襄公的弟弟一聽這話,連聲冷笑道:“打仗就是為了打敗敵人,照您這種打法,打仗的意義何在呢?您倒是在戰場上學雷鋒做好事兒,可敵人不跟您做好事兒。”宋襄公一聽自己的親弟弟都這麼講,這才多少有點覺悟了。
戰敗一年後,由於大腿箭傷複發,宋襄公在憤恨交加中離開了人世。
宋襄公是以仁義出名的。在後來的記載中,他就成了五霸之一。後世對這樣一位仁義的霸主,評價是比較極端的。有的人說他是維護舊秩序的衛道士,有的人說他是堂吉訶德,荒唐卻可愛。
在主流的觀點中,宋襄公的做法是很不可行的,特別是在春秋亂世的爭霸戰爭中,你這麼幹就是置自己的國家於危險的境地,所以宋襄公或許根本就不算霸主。
不管他算不算,他也隻是春秋爭霸史上的一朵曇花。宋襄公死後,真正的霸主登上了曆史舞台。那麼,他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