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仁義』霸主(1 / 3)

春秋五霸之中的宋襄公,和其他霸主相比,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這個特點,讓他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同時也讓他飽受爭議。有人說他做事兒荒唐,根本不具備當霸主的素質和條件,所以曆史上的春秋五霸,才會出現不同的版本。那麼,宋襄公的這個特點究竟是什麼?為什麼這個特點會引來如此大的爭議呢?

宋國的公子都忙著跑路

齊桓公去世後,齊國的霸業也就成了明日黃花。繼他之後,又出現了一位新的霸主,不過這位霸主卻是有爭議的。

關於春秋五霸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五霸”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應該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當然了,還有其他不同的說法,但是這兩種說法比較主流。

按照第一種說法,齊桓公之後,下一個霸主就是宋襄公。

宋國人是商的後裔。他們的第一代國君是商紂王的兄弟。西周初年,他們被封在了今天的河南東部。這個地方地處中原,表麵看上去很富庶,但實際上卻夾在幾個大國之間。而且宋國四麵平原,無險可守。隻要他們敢不老實,很快就會被周王室派來的軍隊搞定。

其實,周王室對宋這個殷商後裔,還是很有防範之心的。不過麵子上的工作還得做,周天子給宋國國君封了個公爵,跟魯國是一個等級。

如此高貴的爵位,使其他諸侯在和平年代裏,對宋國都比較尊敬。宋國的國君也有一種高貴的優越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之後,宋國還跟鄭莊公爭過霸。鄭莊公死後,宋國又派兵攻占了不少鄭國的土地。但是,由於第一代霸主齊桓公的閃亮登場,宋國國君也很自覺地審時度勢,不再玩兒爭霸,而是跟著齊桓公混了。

這時候宋國的國君是宋襄公,他爹是宋桓公。能跟齊桓公用同樣的諡號,說明這個宋桓公也不是吃素的。宋襄公的童年很幸福,他的父親、母親、兄弟姐妹對他都很好。

宋襄公本來有一個弟弟,兩人的關係非常好,於是宋襄公就要把太子之位讓給這位弟弟。但是,他這個弟弟也是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非但沒有接受太子之位,自己還出走了。

從這件事兒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宋襄公已經具備了仁愛的名聲。但是也有人認為,宋襄公此舉就是做給他爹和天下人看的,是為了給自己博得仁愛的美名,是一場政治作秀。

這事兒沒有因為宋襄公弟弟的出走而結束,反而越來越有意思。宋襄公一看弟弟跑了,他應對的辦法不是去追,而是把自己的行李收拾了一下,也跑了。兄弟倆這一出謙讓和睦的好戲,真是讓其他諸侯好生羨慕。

當時齊桓公有五個兒子,他們為了爭位,一個個都把自己的親兄弟往死裏整,對此齊桓公和管仲都很頭疼。齊桓公還感歎道:“同樣是公子,我齊國的公子和人家宋國的公子相比,差距咋那麼大呢!”

有了這樣兩個好兒子,宋桓公特別高興。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重不起,他趕快派人到外麵召回了宋襄公。老頭怕這兒子不回來,還特意傳話說:“你小子要再不回來,老爹我可就愁死了。”宋襄公這才回到了宋國。

到了第二年春天,宋桓公欣慰地閉上了雙眼,宋襄公即位為君。隨後,他讓自己的弟弟也回國了,專心輔佐自己。這哥倆齊心協力,使宋國又有了一番新氣象。

每一個小弟都有當大哥的夢

宋襄公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但在那個時代,理想往往要服從現實。在他即位之後,天下的形勢很明朗,齊桓公是不折不扣的老大。跟著齊桓公混就有糖吃,唱反調就得挨揍。宋襄公當然不能犯二,站錯隊這種事兒他可不能幹。

公元前651年,宋襄公還在服喪期間,就去參加了齊桓公主持的葵丘會盟。從此以後,隻要是齊桓公召開的會,甭管大會小會,宋襄公是逢會必到。

宋襄公如此積極地追隨齊桓公,也讓宋國落了不少好處。但是,宋襄公不甘心一輩子都跟著別人混。在宋襄公的心裏,一直有一個非常堅定的夢想,那就是取齊桓公而代之,自己稱霸天下。

宋襄公能有這個想法,說明他也是很有實力的。他心想:“別看你齊桓公現在這麼厲害,可是我比你年輕。別的我比不過你,但你肯定死得比我早。等你一死,我就有機會了。”

不久,齊桓公去世了。他雖然死了,但宋國也不可能立馬擁有稱霸的機會,因為齊國的實力仍然很強大。以當時宋國的國力,經濟、人口、軍力,都不是齊國的對手。隻要齊國不出問題,幾乎沒人能夠威脅到齊國的霸主地位。

但齊國還真就自己亂了。齊桓公在世時英明神武,但他在自己兒子的教育問題上,一直不太英明。齊桓公本人喜歡公子昭,他活著的時候,就曾經托付宋襄公說:“我要不在了,你得幫我讓公子昭繼位。”

齊桓公一死,五個兒子都想登位,都想當下一個天下霸主。齊桓公生前有三個寵臣,他們分別擁立不同的王子,相互之間打來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