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問題,周王也考慮到了。他賞給楚王的胙肉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一隻小豬,上供時都是趕過去的。
楚國給周天子進貢後,齊桓公在諸侯中的聲譽又上了一個台階。
齊國霸業的巔峰之作
楚國的進貢讓當時的周王飄飄欲仙,開始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
公元前655年,齊桓公組織諸侯再一次會盟。當時的周惠王派人遊說鄭國國君,讓他不參加會盟。
這下可把齊桓公氣得夠嗆。他可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召集諸侯會盟的,這對周王原本沒什麼壞處。可為什麼周惠王要挑撥齊國和其他諸侯國的關係,破壞齊國的霸業呢?
這是因為周惠王喜歡小老婆生的孩子,想來個廢長立幼。對於周惠王的這一舉動,齊桓公堅決反對。所以這次會盟,齊桓公就特意邀請了王長子,也就是後來的周襄王參加,明確向周惠王表態,王長子才應該是王位的繼承人。
齊桓公捍衛王長子的地位,周王當然不高興了。其實齊桓公也有自己的考慮。當時天下大亂的原因,就是君不君,臣不臣。如果周王因為小老婆受寵,廢長立幼,給天下樹立了壞榜樣,那還怎麼讓別人尊王?
所以,齊桓公堅決支持王長子。周惠王不高興,於是派人遊說鄭國國君,讓他中途溜號,導致會盟最終無果而散。
對於鄭國的退出,齊桓公特別生氣,立馬率軍去打鄭國。齊國一打鄭國,楚國就上去把齊國的小弟許國給胖揍了一頓。
這時候管仲意識到,天天打群架這種事兒以後得少幹,否則對霸業無益。於是,他向齊桓公提出了八個大字,“招攜以禮,懷遠以德”。
齊桓公在稱霸期間,齊國擁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各諸侯國的使臣來齊國時,帶的都是空口袋;回去時,這些口袋裏都裝滿了齊國給的好東西。這就是管仲招攜、懷遠的表現。他還放低身段,用柔性的方法協調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管仲這麼一幹,鄭國首先幡然醒悟,覺得還是齊國大哥好,於是趕緊改變策略,與齊國恢複了友好關係。
到了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會盟。這次大會來的諸侯很多,宋國、衛國、邢國都來了。
這個時候,周惠王已經死了,周襄王上台。襄王因為是齊桓公給他撐的腰才繼承了王位,所以特別感激齊桓公,還專門派了一位大夫代表自己參加會盟。
在這次大會上,周大夫代表周王向齊桓公賞賜胙肉。按照原先的規定,齊桓公要從高台上下來接受賞賜,這種禮節是必需的。
但這時候的齊桓公可能年紀也不小了,正當他要下台時,周大夫說道:“天子還有一條旨意,說您年紀大了,可以不下台了。另外還要再給您多加一個爵位。”諸侯再加一個爵位,那就跟周王的級別差不多了。
周王突然間給了自己這麼一個榮耀,齊桓公有點不知所以,於是他問管仲該怎麼辦。
管仲說:“天下大亂的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君不君,臣不臣。”齊桓公馬上明白了——該下拜還得下拜,不然“尊王”的口號就玩兒不轉了。
於是他走下台來,規規矩矩地行禮,同時說道:“天子威嚴,國家體統,時時刻刻在我心中。假如我這次不下來,大模大樣地接受賞賜,會讓天子蒙羞。”桓公這話,說得那叫一個體麵。
其他諸侯一看,徹底心服口服了。孔夫子後來講,人要正名,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當老師的要遵守教師守則,當學生的要遵守學生守則,這樣才不會天下大亂。
葵丘會盟後,大家達成協議,並發表了聯合公報,主要內容有以下幾條:
第一條,“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就是不要廢長立幼,也不要寵愛小老婆。
第二條,“尊賢育才,以彰有德”。就是要尊重和培育有能力和有品德的人。
第三條,“敬老慈幼,無忘賓旅”。這個不用多說,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第四條,“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就是要給底下的臣子相應的待遇和尊重,不能無緣無故地殺臣子。
最後齊桓公總結陳詞:“大家都規規矩矩地過日子,該幹嗎幹嗎,不要找事兒。凡是參加這次會盟的人,既然咱們簽訂了盟約,就要遵循它,這是要領。”
葵丘會盟的盟約,可以說是齊國霸業的巔峰之作,齊桓公的稱霸目的就此也已基本達到。中國是一個地域廣大的國家,華夏諸侯不能完全按自己的利益發展,你打我,我打你,和平共處才是相處的基本準則。
葵丘會盟後六年,管仲去世。又過了兩年,齊桓公也命歸黃泉。
齊桓公一死,齊國的霸主地位就成了明日黃花。在華夏大地上,很快就出現了一個新的霸主。那麼,這個霸主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