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齊楚爭霸(2 / 3)

楚國自打西周後期以來,就沒吃過這個虧。楚軍個個摩拳擦掌,想要教訓一下這些個不知好歹的家夥。

但是楚王比較清醒,他一看這聯軍人多勢眾,不能硬碰,於是就派了個使臣,去見齊桓公,對齊桓公說:“您老人家住在北邊,我們住在南邊,咱兩國說到底風馬牛不相及也,根本就不在一個小區裏,您為什麼要興師動眾地來打我呢?”

麵對楚國使者的疑問,管仲是這麼回答的:“當年天子將齊國封給薑太公的時候,說全天下大小諸侯,不管誰犯了錯,齊國都有權力征討。”

管仲這句話,等於把齊國抬到了道德的製高點上,讓楚國人落了下風。話中的意思也很明確:薑太公在世時,你們楚國人還在深山老林裏玩兒捉迷藏呢,敢跟我們叫板!至於為什麼要打你,是因為你小子不識抬舉,不認我們做老大。

當然,後麵這條理由不能明說,於是管仲又找了兩個與周王室有關的理由。

第一個,責備楚國人不給周王室進貢苞茅草,讓周王沒法將釀好的酒過濾,所以齊國要代表天子來打你。

第二個,當年周昭王南征楚國,楚國老百姓給他弄了個膠糊的船,最後這個船在江心散了,周王也給淹死了。按理說這事兒都過了幾百年了,屬於陳年舊賬,但管仲還是要問責。

管仲這第二點理由很厲害,等於給楚國扣上了害死天子的大帽子,所以以齊國為首的聯軍,就在道義上站住了腳——他們不是靠武力征討,而是師出有名的。如果楚國害死周昭王這件事情坐實了,那就算把楚國滅了,都不為過。

楚國使臣趕緊回答道:“我們不進貢苞茅草,確實是我們的錯,我們一定改正,馬上就上供,而且還要把以前差的那些,連本帶利一塊兒上供。至於周昭王這件事兒,對不起,我們確實不清楚,您要不到漢江邊上,去問問漢水吧。”

楚國使者的心裏明白,小錯可以承認,大錯一定不能認,能推就推。

楚國使臣這麼一回答,就說明他服軟了,以後會尊重周王室。可問題是,一百多年來,楚國都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裏,現在一個使者在大兵麵前說要尊崇王室,管仲能相信嗎?

皆大歡喜的昭陵之盟

這一次楚國派來的使臣是個小官,任務就是摸清齊桓公的底。隨後,楚國又派出了大夫,和齊國正式談判。

這位楚國大夫來了之後,跟齊桓公、管仲就以上兩項內容,又談了半天,但在第二個問題上,雙方怎麼談都談不攏。楚國大夫堅持聲稱當年周昭王淹死的地方不是楚國的地盤,跟楚國無關。雙方互不相讓,最終不歡而散。

這時候,楚國大軍也集結好了,做好了戰鬥的準備。齊桓公一看楚軍來到,就命令聯軍後撤。楚軍一路開到前線,與聯軍對峙。

楚王再次派大夫去齊營談判。齊桓公命令聯軍排列成龐大的陣容,讓楚國的使者乘車觀看——這無非是想炫耀武力,讓楚國害怕,趕緊服軟。

沒想到楚國的大夫不卑不亢地說道:“您若是以德服人,誰敢不服?但您若是想以武力壓人,我們楚國也不是吃素的!我們那兒水網密布,您這些戰車還真發揮不了多大作用。”

齊桓公也在心裏掂量了一下,若兩軍真是硬碰硬,自己還真沒有把握能取勝。

於是,在這種平衡下,雙方都妥協了,簽約和解,達成昭陵之盟,然後各自撤回。

對於齊桓公來講,他率聯軍發動遠征,以強大的武力威懾並遏製了楚國大舉北上的勢頭,已經算是出盡了風頭。所以,史書上就將這一次和解,說成是楚國主動求和。

昭陵之盟,說明在春秋時期的軍事思想當中已經高度重視發揮武力威懾的作用。強大的武力威懾,和成功的外交斡旋,是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手段。

楚王麵對齊國領導的聯軍大軍壓境,既不服軟,也不蠻幹,而是適度地讓步,既避免了因蠻幹而導致的慘敗,也保全了國家的體麵,不失為明智之舉。

在這個回合中,齊國有麵子,楚國也有麵子,畢竟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能夠審時度勢,避免失敗,就是勝利。所以從這層意思上講,楚國也是勝利者。

按照《史記》記載,楚國果然遵守盟約,向周天子進貢了苞茅。不僅如此,楚國還進貢了絲綢,就是讓齊國別挑理了。

楚國的進貢把周天子高興壞了,周王一高興,就把祭祀的胙肉賞給了楚王,讓楚國使者帶走。

在古代祭祀的時候,牲口被殺後要獻給神吃。神當然不吃了,但也不能浪費,所以祭祀完成後,天子會將原本獻給神的肉,切出來發給親近的大臣,這種肉就叫胙肉,屬於厚禮。

雖然周王一高興把胙肉賞給了楚王,但問題是這麼一塊肉,要怎麼完好地從洛陽帶回楚國國都呢?那時候又沒有高鐵、動車,也沒有冰箱,這肉帶回去不就壞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