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忠那點花花腸子,哥舒翰豈能猜不透?哥舒翰馬上給皇上打報告,說現在安祿山野獸凶猛,我方兵力不足,灞上的部隊,放那裏也沒用,還是調到潼關來,歸我指揮吧!皇上說,成,大局為重。
考慮到隻要杜乾運做統領,這支部隊即便來到潼關也是個禍患,索性以前來議事為由,把這小子給殺了。
戰爭狀態,混亂不堪,死個將領,稀鬆平常,安排後事,就說被安祿山的恐怖分子殺了。誰有工夫追究?誰有精力追究?大家的精力,都放在如何保命上了。
部隊被收編,心腹被宰殺,楊國忠的仇恨,大了去了。
你的招兒陰,就別怪我的招兒損。楊國忠“奮起反擊”,在唐玄宗麵前鼓噪:20萬大軍哪!20萬!安祿山一共才15萬!哥舒翰為什麼不出兵攻打安祿山、收複失地?
鼓噪還不打緊,他更進一步,散布情報:潼關外安祿山的部隊,一共才4000來人,還是老弱病殘。20萬人,連4000人也不敢打?
這不是造謠。史料顯示,當時安祿山在潼關外的部隊,很可能用了疑兵之計,給人的表象,的確人數不多,而且多是老弱病殘。
安祿山造反初期,打得順風順水。後來唐兵有了準備,尤其起用郭子儀、李光弼後,安祿山連遭挫敗。尤其麵對潼關天險,唐兵據險不出,安祿山一籌莫展。
這時候,“引蛇出洞”是最好的辦法。既然引蛇出洞,當然不可能把精兵強將擺給你看。
唐玄宗下令出戰,哥舒翰上書說不行啊,安祿山這是疑兵之計,引蛇出洞。如此反複,楊國忠著急了,極力勸說,巧舌如簧。唐玄宗也為安祿山之事心焦,企圖速戰速決,一天發了三個使臣,逼令哥舒翰出兵。
哥舒翰一把鼻涕一把淚,大哭一場,領兵出戰。
一看,安祿山部隊,果然陣容不整,亂七八糟。士兵看他們的隊列,無不嘲笑。
結果怎麼樣?中了埋伏。
最後的結果,哥舒翰成了安祿山的俘虜,王思禮僥幸逃脫。
潼關失守,長安告急。
怎麼辦?
群臣七嘴八舌,有說禦駕親征的,有說調兵救駕的,唯獨楊國忠,說:南逃吧,到四川避難。
楊國忠的發跡地,就在四川。何況他還兼著劍南節度使,自然想去四川。
可皇帝未必聽啊。咋辦?老辦法,貴妃出台。
貴妃一說,皇帝果然同意。於是,天色未明,一幹人等,悄悄出城。
狼狽不堪西行至鹹陽一帶,楊國忠的老對頭王思禮追上了衛隊。這也就預示著:楊國忠兄妹,離死期不遠了。
6.楊貴妃安祿山這對“假母子”
結局相似:被“兒子”整死
閱讀第一眼
老皇帝丟盡了臉
權力,需要組織才能實現,組織運轉不靈,權力必然失效,權威喪失,老臉丟盡。南逃期間的唐玄宗,就麵臨這麼個狀況。
他想逃,百姓卻不讓,“群體上訪”,阻住去路。一位村民,年紀比皇帝老兒稍大,曆數他在開元盛世的功績,痛斥他晚年的腐化墮落,指指點點,不留情麵。和平時期,別說山野村夫,就是太上皇,也不敢對皇帝這樣。
可誰讓你敗給安祿山了呢?沒辦法,把太子留下,北上抗戰,自己繼續南逃。
戰爭,讓權威徹底顛覆。村野老夫都敢責罵皇帝,士兵嘩變、誅殺楊國忠,也就不足為奇了。
主要人物關係譜
哥舒翰、王思禮等人在潼關大敗,哥舒翰被俘,王思禮僥幸逃生。
丟了要塞,可是殺頭之罪。王思禮一琢磨,擺在麵前的有兩條路:第一,做逃兵,回家種地;第二,找皇上彙報,不管怎麼說,自己隻是副使,用不著承擔主要責任。
第一責任人,當然是主帥哥舒翰,被俘投降了。即便皇上追究責任,第二責任人也不該是自己,而是慫恿出關作戰的楊國忠。出關作戰,是戰略失誤,楊國忠該不該追究責任?皇上該不該反思?當初哥舒翰、郭子儀等,都不同意大軍出關。一出關,結果怎麼樣?
何況,現在唐軍接連失利、潰不成軍,自己能保命回來,就是功勞一件,皇上焉有追究之理?
就算追究,也要拚個魚死網破,把楊國忠這小子宰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