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貴妃絕戀 (8)(2 / 3)

客觀地說,這兩人並非良將,但沒什麼大錯,克扣軍糧,更是無中生有。兩名將軍在部隊中間,有一定威望,兩人被殺,潼關守軍大呼冤枉,軍心更加渙散,士氣更加低落。

玄宗犯下的第三大錯,也是最嚴重的一個錯誤——輕信楊國忠,逼迫潼關守軍出擊。

這個錯誤,導致唐軍全線潰敗,都城難保,皇上南逃,楊國忠、楊貴妃兄妹被殺。

楊國忠自己的建議,導致自己被殺,可謂蒼天有眼、自作自受。

當時,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等,已不止一次說過:潼關大軍,千萬不能出擊。出擊,必死無疑;固守,長安無憂。長安無憂,安祿山疲弊,唐軍就有機會。

楊國忠逆勢而為,慫恿唐玄宗,到最後把自己的小命也丟了,他究竟出於什麼動機?

動機的背景是:楊國忠正在成為眾矢之的,他要改變風向。

麵對群臣對自己的怒火,他要澆滅。不料引火燒身,既毀了大唐,也滅了自己。

導火索,正是他和敵對勢力之間的明爭暗鬥、官場之爭。

這個時候,一個叫王思禮的將領,進入了曆史視野。

此人名氣不大,級別不高——隻是一個副使,相當於潼關守軍的副統帥——卻是個關鍵人物。

直接一點說,他是楊國忠的死對頭,對楊國忠恨之入骨。因為地位差別大,在和平年代,他不可能扳倒楊國忠。但在戰爭時期,秩序失常,綱紀混亂,他有了更多的機會,來對付楊國忠這個大人物。

從某種程度上說,把楊國忠、楊貴妃兄妹搞死的,正是王思禮。

大唐要感謝這個小人物。

當前形勢,王思禮很清楚,安祿山和楊國忠,狗咬狗一嘴毛,不管誰死,都是大唐的幸事。可目前來看,從兵力對比到戰略安排,安祿山明顯占了上風。安祿山起兵,口號是“誅楊國忠”,而非“反唐”。真是天賜良機!

問題是,讓當今聖上動手、殺掉楊國忠,可能嗎?

即便皇上願意,楊貴妃能願意嗎?不可能。

即便殺了楊國忠,楊貴妃能放過你嗎?也不可能。

那就隻有把這個禍國殃民的貴妃一塊殺掉。皇上能同意嗎?更不可能。

隻有做不到,沒有想不到。方法總比問題多。

思來想去,王思禮覺得,既然數十年未遇的戰爭都已經到來了,咱也不能用常理出牌了。生逢亂世,沒什麼比兵諫更有威力。

自己隻是個副使,沒有調兵遣將的權力,倘若擅自調動,無異造反。他決定找自己的直接領導——潼關兵馬元帥哥舒翰商量。

身為潼關兵馬元帥,哥舒翰隻要下決心兵諫,殺掉楊國忠,並不困難。

哥舒翰對楊國忠飛揚跋扈、專政朝廷早就不滿,不過,讓他兵諫,還是有些顧慮。王思禮對他曉以利害,安祿山意在誅殺楊國忠,咱們留下3萬人,足以守潼關,剩下的兵馬,入長安,清君側,殺楊國忠,還不是易如反掌?

哥舒翰比他冷靜,道:“真領兵入長安,那麼,造反的就不是安祿山,而是哥舒翰了。”

一句話堵得王思禮無話可說:可不是嘛,未經允許,帶兵入都,不是造反,又是什麼?

何況,如果背上造反的罪名,就算“兵諫”成功,殺了楊國忠,恐怕咱們幾個小命也難保了。兵諫的主意,打消了。

不過,朝臣中間,既反安祿山、又反楊國忠的勢力,依然暗流湧動。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哥舒翰沒敢兵諫,也算放了楊國忠一馬。哪料世事多變,你不出招,對方反倒亮劍了。

隔牆有耳。

有人把王思禮和哥舒翰密謀兵諫、殺掉楊國忠的事情,捅了上來。楊國忠更暈了:靠,這是把我往死裏整啊!

思來想去,沒想出好辦法。自己依賴的,就是皇上、貴妃這兩棵大樹,萬一哪棵倒了,自己的小命都懸。哥舒翰呢?手上可有20萬兵馬!真要撕破臉皮,甭說20萬,就是幾千、幾百人,想殺自己,也易如反掌。

手頭有兵,才能安心。楊國忠不敢猶豫,馬上行動。

他以防禦安祿山為名,招募上萬兵士,屯兵灞上,日夜操練,然後派出自己的親信杜乾運作為統帥。

這些兵士,名義上是防安祿山,實際是防哥舒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