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如果唐玄宗敢於親征、直麵安祿山,安胖子氣勢上先弱了幾分。唐玄宗厚待安祿山,兩人感情很不錯,安祿山也不想在玄宗活著的時候造反。之所以起兵,都是楊國忠逼的。
倘若兩人陣前會麵,唐玄宗見了心虛氣短的安祿山,令其偃旗息鼓、負荊請罪,完全可能。安祿山造反,畢竟針對楊國忠,殺了楊國忠,完全可以達成和解。
或許,楊國忠對此早有顧忌,所以讓楊貴妃阻撓禦駕親征。
幾滴眼淚,騙玄宗鑄下軍國大錯。
可惜,唐玄宗錯了不改,錯上加錯,“再接再厲”,又接連犯下兩個錯誤。
這三個錯誤,有個共同點:輕信別人。
第一錯,輕信了女人楊貴妃;第二錯,輕信了宦官;第三錯,輕信了大舅哥楊國忠。堂堂一國之君,難以事必躬親,可以理解,但用人不當、奸臣當道,就是大患了。
不再禦駕親征,防守就成了重中之重。就都城而言,潼關是最大的天險,守住潼關,關中無憂。
遺憾的是,唐玄宗的後兩個錯誤,都是在潼關犯下的。
在最關鍵的潼關,犯下最關鍵的錯誤,大唐豈能不衰?
先說第二個錯誤。其中的關鍵人物,叫邊令誠,是個宦官。
自己不親征了,當然要守好都城,守都城,潼關很重要。於是乎,派個宦官,前往監軍,有情況,隨時彙報。
潼關守將,主要有兩人。一個是從洛陽一帶敗退後,退守潼關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一個是從都城帶兵討伐安祿山的左金吾大將軍高仙芝。宦官邊令誠跟隨高仙芝的部隊監軍。
高仙芝帶領的五萬人馬,基本是安祿山起兵之後,倉促征募的烏合之眾,毫無戰鬥力,麵對安祿山操練多年的精兵強將,哪有還手之力。
連戰連敗,高仙芝無奈,雞毛信一封接一封,彙報玄宗:不行啊,打不過啊,安胖子的部隊實在厲害!
聽到的全是喪氣的消息,玄宗很鬱悶。他光知道給了高仙芝等大將一共11萬人馬,其中高仙芝5萬,人數也不算少,哪知道這些兵士戰鬥力如何。
光知道數字、光聽數字、光看數字對比,是古今領導們的通病。
從京師派出11萬,其他亂七八糟的部隊加起來,也有十好幾萬,總數最少二三十萬了吧?安祿山的兵馬,不過15萬。二三十萬人,連15萬也對付不了?
這個時候,玄宗已經不知道真正的形勢對比究竟如何了。
安史之亂前,唐朝中央直接控製的正規軍,隻有8萬左右。
為對付安祿山,無奈之下,隻有“烏合”,管什麼老弱病殘,都給我參軍!8萬正規軍的戰鬥力尚且不行,何況烏合之眾、遊擊隊?
不考慮實力對比,隻考慮數字對比,唐玄宗對高仙芝送來的戰報,十分不滿。安祿山那麼憨厚傻氣的一個人,能帶出厲害的兵來?不信。
先不信,後懷疑:你小子不會是故意誇大,臨陣退縮吧?
這些懷疑,成為後來冤案的基因。
奸佞的邊太監,成了冤案的導火索。
中央派的高仙芝連戰連敗,地方上的封常清也是潰不成軍。這對難兄難弟,麵對同樣的敵人,有了共同語言:兄弟啊,不行啊,安胖子的部隊太厲害,咱別在外邊挨揍了,逃吧!
一琢磨,回潼關吧,潼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守住了潼關,長安無憂,也是功績一件。
兩人合兵,進了潼關。
邊太監這時候對封常清有些不滿了:你是地方上的人,我是皇帝身邊的人,怎麼見了我,連點表示沒有啊?
封常清顧頭不顧腚,被打得東奔西竄,光想保命了,還管什麼官帽烏紗、官場政治?
在戰爭和死亡麵前,一切都不重要了。皇帝來了又能怎樣?弓箭長眼睛嗎?
高仙芝也是同樣的心理,整天忙著打仗、忙著逃命,偏偏這個不知死活的太監,不拿自己當外人,要這要那,想撈好處。若是和平年代,也就罷了,偏偏火燒眉毛、你死我活的要命關口,他還忘不了自己那點利益,實在齷齪!仙芝一生氣,邊太監的非分要求,都被拒絕。
邊太監一生氣,回來跟唐玄宗彙報:封常清、高仙芝兩人,“長別人誌氣、滅自己威風”,畏縮不戰、動搖軍心不說,高仙芝還把潼關外幾百裏地都給丟了!更嚴重的,他倆還克扣軍糧!
玄宗一聽,勃然大怒,不問青紅皂白、不容辯解,下令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