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雜誌在日本創刊。早在1906年,留日四川籍同盟會員雷鐵崖、鄧絮、董修武、李肇甫等創辦《鵑聲》雜誌,這個雜誌以強烈的反帝愛國思想和民族主義思想為特色,僅辦三期,即遭清廷嚴禁而停刊。1907年四川留日革命學生決定以《鵑聲》為基礎,創辦《四川》雜誌,繼續堅持革命宣傳。《四川》雜誌由吳玉章主持,雷鐵崖、鄧絮等繼續參加編撰工作。《四川》在《本社重要廣告》中宣布:“本社同人,以中夏阽危,鄉邦錮蔽,爰推愛四川以愛中國之義,創辦本誌,專為西南半壁警鍾”,並號召四川的“憂時誌士、愛國名流”,揮筆撰文,揭露清政府的黑暗統治和人民群眾的困苦情形,而“使此黑暗世界大放光明”。《四川》在東京設事務所,在成都、重慶設支社,還在四川嘉定、榮縣、大竹、冕寧、會理、雲陽、新寧、奉節、瀘州等22州縣,以及上海、北京、昆明、河內、巴黎、新加坡等地設立代辦所。在刊出的四期中,反對英、法、日等列強侵略中國雲南、東北的文章報道占很大比重。1908年,清廷勾結日本查禁《民報》和《四川》。《四川》被日本政府控告有鼓吹革命、激揚暗殺、煽動日本殖民地反對帝國、反對天皇四大“罪狀”,判罰款100元,處編輯發行人吳玉章徒刑半年,緩期執行。2月29日,《四川》發行至第三期即被禁止出版,即將出版的第四期也被沒收。
《粵西》在日本東京創刊 。由廣西留學生劉崛、陸涉川等籌辦,卜世偉任總編輯,共出七期。
11月17日。清廷討論限製各國軍火進口,各國駐華公使舉德國公使為代表,就此事與清廷協商。
福建寓滬同鄉開會要求收回建、邵、汀三縣礦權。議決分別致電閩省教育總會、鐵路公司及閩督,宣告廢約,收回自辦。
11月19日至12月8日。粵商自治會成立及挽回西江緝捕權的鬥爭。本年11月發生一起搶劫懸掛英國旗幟的中國船隻事件,英國以護航名義派出炮艦10餘艘駛進西江,要求清廷將西江緝捕權交由英國控製的海關稅務司管理,廣東人民無不憤慨。11月19日,廣東省城七十二行商人和九大善堂善董數百人在戒煙總會集議,對西江緝捕權係中國主權達成一致,並決定致電清廷拒絕英國幹涉;稟呈總督,嚴懲關卡,整頓水陸緝捕;函電中外同胞力爭。同時議定成立粵商自治會,以戒煙總會所在地西關華林寺為會所,推陳惠普、李戒欺為會長。粵商自治會是以商人為主體而組織的政治團體,以“遵旨預備立憲,先與同胞謀自治,將以研究內政外交之得失,發為議論,以供朝廷采擇;調查工商實業之利弊,力為整頓,以謀地方之公益”為宗旨。23日,粵商自治會召開大會,推舉陳惠普、陳章甫、李戒欺、賴燕山、麥吉甫、郭仙洲、林子祥、李亦如為代表,率眾前往督署請願,向總督張人駿陳述挽回西江緝捕權的意見。24日,粵省學界組織“國權挽救會”,有66所學校、學生2000餘人參加,力爭西江緝捕權。25日,兩廣留日學生召開會議反對英國掠奪西江緝捕權,決定派代表回國,誓死力爭。12月6日,廣東商船公會以英幹預西江緝捕權,定期盡撤洋旗,改懸國旗,並請粵督悉除稅關苛例。8日,廣東學界反對英國侵略,抗議清政府出賣西江緝捕權,組織“國權挽救會”,出版《國權挽救報》,並致電外務部和兩廣總督張人駿,要求英軍撤出西江流域。
11月20日。保皇黨之《新民叢報》停刊。《新民叢報》由梁啟超創辦,因保皇派與革命派論戰失敗而自動停刊,曆時長達五年半,共出96期。梁啟超於戊戌政變後赴日本,在橫濱創刊《清議報》,鼓吹保皇運動。《清議報》於1901年停刊,第二年初,梁啟超續在橫濱創辦《新民叢報》。《新民叢報》一出,因其革命排滿的主張,言論激烈,一時風靡海內外。1903年,梁啟超由美國返回日本,言論大變,主張君主立憲。1905年冬,同盟會之機關報《民報》與《新民叢報》便在民主共和與君主立憲兩麵旗幟之下,展開激烈的論戰。爭論的中心,一為革命問題,《新民叢報》謂革命必致內亂,應實行立憲,《民報》則主張推翻清政府;二為排滿問題,《新民叢報》不讚成排滿,《民報》反之;三為民權問題,《新民叢報》謂目前隻宜行開明專製,《民報》則提倡天賦人權;四為土地國有問題,《新民叢報》主張先解決資本問題,《民報》則倡土地國有。雙方論辯以來,由於《民報》執筆人才濟濟,其革命主張一致,旗幟鮮明,言論響亮,所主張的種族革命及政治革命的理論更易引起共鳴,喚起民族意識,而《新民叢報》僅梁啟超孤軍奮戰,其持論兩歧,既主張保皇,向滿清政府要求改革,同時又加以痛訴,其言論前後矛盾,屢屢變遷,自亂陣腳,因此《民報》多占上風,《新民叢報》處於劣勢,最終《新民叢報》因不支而停刊。
11月21日。駐鶴立巡防右營前哨士兵因不堪虐待,在剿匪途中兵變。打死哨官全順,槍傷哨長楊俊臣,攜槍叛逃。